摘要:公文作為具有極強的規范性和權威性的重要管理工具,是政府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處理公務、傳達政策精神的重要載體。公文寫作是一項基本功,需要寫作者嫻熟的運用公文語言。而模糊語言是在公務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公務寫作中運用模糊語言是每一位從業人員需要關注的課題之一。
關鍵詞:公文;模糊性;語言
一、前言
公文是一種應用文體,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公文。公文具有法定性、政策性、實效性、規范性等特點,因此公文的寫作語言歷來被大家所重視。一般來講,公文語言講究規范、莊重和準確性,要用詞嚴謹、字斟句酌。精確性是大家對公文語言的一般看法。然而,辯證法認為凡事都是一分為二的,公文語言的精確性也必然伴隨著模糊性的存在。模糊詞語,不言而喻,表達的概念是模糊的,公文作為一種語言表達的形式,在表述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用語也無可厚非。我們經常在一些公務中發現諸如下列的模糊語,例如“最近、當前、一般、十分、巨大、較為、更加、基本”等。這些模糊語言的產生是有其巨大現實意義的。
二、公文語言模糊性的必要性
公文語言模糊性的產生是有必要性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人類認識對象本身存在模糊性
辯證法認為,客觀世界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但一切對立的事物都有中介,通過中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使得對立的兩極客體之間沒有了精確地界限,說明人類認識存在模糊性??梢娬怯捎谀:缘拇嬖冢珓罩羞\用模糊性語言就是正常的一種思維表現。例如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到:“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47.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公共財政收入10.37萬億元,增長24.8%;糧食產量1.14萬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城鎮新增就業1221萬人,沒有出現明顯通貨膨脹。”“平穩”、“明顯”等上述詞語都是模糊性語言,所起到的作用比精確到萬位后面的個十百千要大得多。如果不用模糊性語言,我們是無法用十分精確的數字來對國內經濟運行情況進行準確表述的,這就是模糊性語言的作用。
(二)事物大多處于動態的變化過程
從哲學的視角看,世間萬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每天都有很多新生事物出現,對于不斷變化的以及新出現的事物,我們沒有辦法去精確描述,只能用一些模糊用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經常這樣表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二屆五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突出做好穩增長、辦全運、惠民生等重點工作等”這里的當前和今后就是模糊語,表示的是近期的時間概念,這是由于新問題會不斷出現,作為政府也要隨時根據新出現的問題來制定對策、迎接挑戰,用這樣的模糊語就把這一個現在及最近時期以及將來需要繼續努力的任務延續下去了。可見對于一些處于逐步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的事物和現象,模糊語可以準確反映事物變化。
三、公文寫作中如何更好的使用模糊詞語
上述中可以看出,模糊語在公文寫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模糊語言也不是隨意使用的,一旦錯用或者誤用模糊語,將使得公文表達的意思相差甚遠。在公文模糊語應用上,我們不僅要把握好度,還要注意模糊語和精確語的搭配使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模糊語言的作用。
(一)把握好模糊語言的“度”
公文在使用模糊語言時,不能出現模糊不清、敷衍塞責,要將模糊語言的使用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圍內,例如很多公文中喜歡使用“絕大部分”這樣的表述,其實“大部分”本身就是沒有上限和下限的模糊語,再加上前面的“絕”更是難以確定到底是多少比例。還有,在使用像表示時間的“近年來”、“這段時間”,表示范圍的“部分”、“有些”、“少部分”,表示程度的“很”、“嚴重”、“重大”,一定要把握好它們的“度”。這也是使用模糊語言的前提。有些時候為了逃避責任或者敷衍了事,有的公文濫用模糊語,例如“該措施大體符合法律制度”、“原則上不允許貪污腐敗”、“一般情況不可以公款吃喝”,這樣的模糊語言使用就違背了政策精神的本意,給一些人給了違行為以合理借口。因此,必須將模糊語言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二)模糊語言和精確語言配合使用
絕對的精確是不存在的,公文寫作中不可能將全部的事情精確的用數字表達出來。同樣,絕對的模糊也是不合理的,公文寫作中不可能事事模棱兩可。只有模糊與精確的有效組合才是公務寫作的精髓所在。公文這種文體畢竟是一種規范性的表述方式,因此精確性應該是公文的主要部分,模糊語言作為輔助,對一些無法精確表述的地方進行補充和說明。一般來說,在公文的前言引領部分,大多用模糊用語,在后面具體表述時應到精確語言。例如“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收入水平得到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達到87.8%。扣除物價因素,收入比上年增長 5%?!?這段公文里,前面的“近年”、“大幅度”、“極大”、“快速”都是模糊語,用來概括現狀。后面的具體數字或比例用來精確述說現狀。這樣組合起來,既簡潔、又詳實。
總之,精確語和模糊語即是矛盾的雙方,又是統一的整體。公文有時候所要表述的事物和現象是一個逐步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只有將精確語和模糊語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公文語言更加生動、更加精確嚴密,更加周密嚴謹。
參考文獻:
[1]李 梅.談談模糊語言在公文中的應用[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2).
[2]瞿智慧.公文寫作中模糊語言的運用[J].考試,2007(3).
[3]陳 麗,黎千駒.論模糊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范圍[J].湖南社會科學,2004(3).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