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中國畫中一種十分講究的繪畫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畫理??瞻椎镊攘κ呛?、深刻、廣闊而多樣的。幾千年前的老子就作了形而上的概括:“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只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用心閱讀,就會發現也有許多留白的地方,這種手法與繪畫中的留白有異曲同工之處??v觀許多有經驗的教師的課,就特別重視巧妙利用這些課文中的留白,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思緒,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1.妙用課題留白,調動學生思維。
“題好一半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必有一雙“明眸善睞”,能夠顧盼生輝,望穿秋水。語文課本中所選文章大多文質兼美,簡潔含蓄、生動貼切、新穎別致的課文題目俯拾皆是,《理想的風箏》《一路花香》《最佳路徑》《愛之鏈》,因而教師應因題制宜,藝術地設計解題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讓課文題目為語文教學服務。
筆者在教學課文《最大的麥穗》時,巧妙留白,請同學討論:“麥穗”是我們常見的,為什么要加上“最大的”來修飾?蘇格拉底為什么讓學生去麥地摘“最大的麥穗”?這“最大的麥穗”摘到了沒有?學生思考后明白,人生追尋理想,就像弟子們在麥地里選取“最大的麥穗”一樣,從而進一步領悟,一個人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現的機遇,實實在在完成當前的任務,這樣就不會錯失良機,一事無成了。文題《最大的麥穗》中的“最大”一詞正是導引了全文,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本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一個合適的平臺。
2.活用標點留白,啟發學生想象。
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別旺盛,在接觸周圍世界時,會更加強烈地表現出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會產生出許多新鮮、奇異、與眾不同的想法,創建出許多新的形象。在教學蘇教版第九冊《黃山奇松》這一課時便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巧用文章的留白來誘發學生的想象。如這一課第三小節省略了其他姿態的松,代之以省略號,在此不少老師都精心設計了說話或寫話練習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孩子們的想象里,那些未曾見識過的黃山奇松在他們腦海里都有了難忘的影像,黃山奇松的“奇”也變得真實、廣闊起來。這樣的補白,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巧添省略號,給課文留白處著上精彩的一筆,學生學得回味無窮,興趣特別濃厚,似乎自己也成了編者之一,更主要的是對文本的解讀更加透徹,更加深入。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老師要獨具慧眼,恰到好處地挖掘課文語言的空白點,憑借這些極具內涵的空白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著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有人曾說:“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需要添滿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痹诮虒W過程中,老師們都成了點燃火把的人,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點燃了學生想象的火花。因此,語文教師應做一位心靈手巧的編織工,去編織;應做一位點石成金的魔法師,去指點升華想象。而巧用文章中的“留白處”正是我們所有教師應關注的問題。
3.巧用詞語留白,收獲學習快樂。
蘇教版第九冊《艾滋病小斗士》第4自然段這樣寫道:“9歲那年,當養母帶著恩科西到一家小學報名上學時,遭到全校大多數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反對,還在當地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這句話中,“軒然大波”一詞是學生不熟悉的,于是,教學時,筆者讓學生想象,恩科西會面臨什么樣的遭遇呢?當地人會說些什么,甚至做些什么呢?
“這個孩子攜帶艾滋病病毒,他會將病毒傳染給我們的孩子,我們決不能同意他來這兒上學!”
“我們必須要趕走他!”
“當地的人會聚在一起討論這件事。人們會用歧視的目光看待恩科西,甚至會聯起手來趕走恩科西和他的媽媽!”
…………
從這些“當地的人”急切而不近人情的話語和慌亂的場面中,孩子們不難領悟“軒然大波”的意思。巧用文章“留白處”,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在文本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建構,自我成長的形成,也促使教師更加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從而更有效的使用教材,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理解文本、運用文本,激活想象,幫助其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從而收獲學習語文的快樂。
4.適當使用留白,體味作品之美。
語文教學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留白,挖掘語文能力訓練的資源。這是很多教育者樂于為之的。因為,為名家名篇補寫,改寫,可以讓學生獲得挑戰權威的成就感,對于學生的想象及表達能力的訓練尤為有益。不過,在運用留白問題上,我們還是應該更謹慎,細致一些。我們必須思考,學生在訓練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是否失去了品讀作品真實面貌的機會?作家作品文字的儉省,詳略的用心安排是被孩子們欣賞還是誤解?如果我們只認為是作者的漏洞,只停留于訓練學生細節描寫的能力上,那實在是“丟了西瓜揀芝麻”。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運用一些訓練方法時一定要看到作品的真正價值。作品中的留白正如繪畫中的留白,如若統統填滿,哪里還有布局之美,節奏之美?理解作者在文字中表現出的主旨,領悟其在創作中的技巧,這樣才不至于誤導孩子,才能引領孩子們真正體味到作品的美。
綜上所述,“留白”是語文課行之有效的教學藝術。在教學中,既要留下教學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實處含虛,虛處探實,達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教學藝術效果。
(作者單位:揚州育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