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建筑與藝術都旨在改善和美化人們生活環境與自身心靈。建筑與藝術不僅在人們生活中聯系密切,而且在藝術史乃至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也是琴瑟和鳴的。文章對如何理解建筑藝術,從藝術的視角分析建筑美學的規律,以建筑設計分析建筑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體現方式,建筑與藝術的關系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建筑;藝術;建筑與藝術
一、建筑與藝術
建筑是一種綜合類藝術,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里程碑。人們按照自身對美學認識和科學規律運用,將不同空間、材質組成有具有藝術韻律的建筑物。建筑更是一門實用藝術,實用是它的基礎功能,審美則建立在實用之上的藝術。建筑集中體現了人類在技術與科學發展、文明與藝術等方面的智慧與創造力,建筑物的功能與藝術的存在,更使我們審視到建筑與藝術的共存性。
1.建筑藝術概述
建筑是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的緊密結合。體現在宗教建筑中,如廟宇、祭壇、教堂等,公共建筑,如博物館、會堂、圖書館、車站等,或紀念性質的,如園林、紀念堂等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的藝術品。首先,建筑物是一個具有空間的實體,這與建筑的目的性是相輔相成的,給人提供居住與活動是建筑的基本;其次,建筑藝術是各個藝術門類的結合與自然環境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建筑藝術是一門綜合類造型藝術。建筑物是人類生存活動所需的,它是結合固體材料、空間環境與人們腦力與體力實現的綜合創作活動的結果。建筑的產生也源自于人類改善物質生活以及生存條件的愿望,同時歷史的發展把建筑作為尋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因此又十分注重造型美。通過組織建筑群體,對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間結構的統籌安排,運用空間、形體、比例、尺度、色彩、韻律、質感和空間感等造型手段,創造了建筑。
2.建筑與藝術的關系
建筑的發展源自于人類的巢居與穴居,是人們抵御威脅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有力保證。它基于利用堅固的材料營造一個空間,在這種建造過程中,往往人類還是處于天性依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恩格斯說,“到原始社會末期,已經有了‘作為藝術的建筑術的萌芽’。”而建筑也一直沿用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方式發張起來的,并且成為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是空間與實體的統一、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一,風格性與象征性,集合而成的一門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建筑的藝術創作必定需要藝術的支持,而藝術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又處處映射著建筑的美學特征,給人以美的體驗。與此同時,建筑藝術也是一種立體的藝術形式,建筑形象具有強烈的反映人類社會生活、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特征。當今中國建筑藝術,更在繼承和吸收中外歷史傳統建筑藝術之精華,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創新,開辟建筑藝術嶄新的一頁。
二、建筑與藝術的實際結合
現代藝術中“青年風格派”為例,1917年,荷蘭青年藝術家組成了一個名為“風格”派的造型藝術團體。 “風格”派的藝術語匯與特征被眾多設計領域引用并加以拓展。 風格派畫家蒙特里安的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垂直水平線條的錯落與延伸及紅黃藍色塊組成繪畫。“蒙特里安風格”波及整個設計領域,直到現在。風格派建筑師利特維德設計的“紅藍椅”和烏德勒支住宅成為蒙特里安繪畫的立體版。
三、建筑本體表現更多的藝術意義和內涵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建筑設計出現“多元論”或“有機的”傾向,它是對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共性”的反抗,也是后現代藝術思潮的重要推動者。其基本精神是設計人按著對任務與環境特性的了解來產生能適應多種要求又內在統一的建筑。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典型的“多元論”傾向代表,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也是全球性的一家以連鎖方式經營的藝術場館。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賴特。他認為人們沿著螺旋形坡道走動時,周圍的空間才是連續的、漸變的,而不是片斷的、折疊的,才能真正體驗空間中的運動。整個建筑外觀簡潔,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結構。
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弗蘭克蓋里。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博得舉世矚目,打破簡單幾何秩序性的強悍沖擊力,曲面層疊起伏如同火焰在燃燒,設計暗合于西班牙文化的、既激揚又沉靜的詩意。
立陶宛古根海姆博物館:建筑通過綠化帶和水系的有機結合在一起,煥發迷人的魅力。
從以上所講可以看出,藝術與建筑不是獨立存在,是互動相融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
綜上所述,建筑藝術不僅僅是審美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完美結合,更是藝術與技術以及人類生存以及所有藝術美的的集合。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藝術有‘形式’的結構,如數量的比列(建筑)、色彩的和諧(繪畫)、音律的節奏(音樂),使平凡的現實超入美境”。
建筑藝術是人們通過解讀科學規律與藝術審美修養加工制作的成果,歷史文明的產物,集體智慧的結晶。建筑物既是我們生存的保證也是空間環境等功能實現的一種實體,更是我們追求藝術與生活的一種綜合體。現代建筑在追求不斷的完善的功能的同時,還賦予設計師們藝術與情感的完美表達。通過建筑藝術的實現,人們不斷的開創著新的歷史進程,豐富著多彩的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2]葉 朗.中國美術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美)阿納森著;鄒德依,巴竹師,劉珽譯.西方現代藝術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趙 靜(1985.1-),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造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