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法系中以判例形式確定的“揭開公司面紗”的原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被稱為法人格否認制度,并首次引入到我國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中。本文旨在從“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在英美法系的發展這個角度入手,探求這項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
關鍵詞:法人獨立;股東;英美法系;法人格否認
法人格否認制度是公司法律原則和法律制度中的一個例外,眾多周知,公司的一大顯著特征是其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其投資者即股東可以通過設立公司的方式較為有效的規避經濟過程中的一些風險,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為自己的投資行為使得自己“傾家蕩產”的情況。公司的這一特質極大提高了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促進了投資與經濟發展,但是,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股東利用公司這一“堡壘”將個人與公司的財產混同進而抽離公司的資金逃避公司債務,更有甚者直接注冊所謂的“皮包公司”通過交易行為轉移資金從而逃避公司本應盡到了法律義務,為了懲治和避免這種行為的蔓延和擴大,法人格否認制度應運而生。
一、法人格獨立和股東有限責任
在具體探究法人格否認制度之前有兩個概念需要進行較為清晰的理解,一個是法人格獨立,另一個是股東有限責任。上文已經提到了,法人格否認制度是公司法上對于法人格獨立以及股東有限責任的一個“背離”或者說是一個特例。在公司法中,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按照正常程序設立的公司具有公司法人資格,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中,通過法人制度將公司資產于投資者的資產區分開來,投資者的自然人身份與公司的法人身份相互獨立,資產的獨立,行為的獨立,便利了公司正常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公司的投資者即股東,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因此,公司股東均承擔的是有限責任,這一點區別于一般的合伙企業,這一點保證了股東不會由于公司的不善經營而背上超出自己出資額或者認購股份的無限債務,鼓勵投資者將手中暫時閑置的資金拿出進行投資。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公司的法人格獨立以及股東的有限責任為繁榮市場經濟、刺激投資者不斷投資做出的巨大貢獻。但是,也正如上文所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股東濫用公司法人格獨立資格以及股東有限責任促進了法人格否認制度的誕生。
二、國外法人格否認制度的發展
(一)英美法系的揭開公司面紗
揭開公司面紗是英美法系對于法人格否認制度的稱謂,它源于英國的判例法。由于工業革命已經長期的殖民擴張,資本主義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到十九世紀英國成為了世界上近代公司的快速發展地之一。英國在1844年制定并頒布了本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公司法——《合股公司法》,在這部公司法律規范改變了英國公司的成立方式,由特許成立轉變為簡單的注冊成立,因此促進了公司制在英國的普及和流行。隨后的1855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有限責任法》,這部法律將公司的另一大顯著特征賦予了股東,那就是有限責任。我們知道的是英國是判例法國家,因此盡管股東有限責任已經被明文立法,但是在英國的司法實踐中仍然不停的出現公司債權人希望法官充分發揮自己的司法裁量權將公司的面紗刺破,揪出公司背后的股東,并由股東對其債務進行償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著名的所羅門案件。本案中的所羅門先生擁有所羅門公司幾乎所有股份,其余的六名股東每人只擁有名義上的一股,而且據法院查明,所羅門先生于所羅門公司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的非正常價格的關聯性交易。但是,即使這樣比較明顯的證據,最終英國的法官還是判決了所羅門先生不承擔所羅門公司的債務。因此,從這個著名的所羅門案之后,英國基本上確立了本國公司法上的兩大基本原則即法人格獨立原則與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稱為所羅門原則。
不過隨著司法實踐的發展,英國法官逐漸發現如果將這個所羅門原則應用于所有的案件中帶來的除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以外還有這大量的不公平不正義的事實,一些不法股東濫用法人格獨立原則和有限責任原則,惡意逃避公司債務,使得諸多的公司債權人無法求償。于是之后出現一些諸如Re FG (Films) Ltd案、DHN Food Distributors Ltd v Tower Hamlets LBC案、Adams v Cape Industries Ltd案等一系列通過實行法官自由裁量權來刺破公司面紗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英國確定了本國民商法律規范中的揭開公司面紗的原則。
美國法創立刺破公司面紗規則是在1905年訴密爾沃冷藏運輸公司案。在判決中法官桑伯恩(Sanborn) 適用這一規則,指出公司法人特性如果被用來損害公共利益或使非法行為合法化、維護欺詐或為犯罪抗辯工具,法律將公司視為人的組合。美國的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也是一種在當事人盜用公司的法人身份來追逐非法利益之后的一種事后救濟制度,這種制度保護的是社會公益、公平交易的市場秩序以及公平正義。
根據英美法系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的總結以及法學家在理論界的研究探討,現今關于英美法系中揭開公司面紗的適用有了幾條充分必要的條件成為共識。第一,人格混同,這體現在母公司與子公司的人格相互混同,企業之間的相互投資造成的人格混同,姐妹公司之間的人格混同;第二,不法控制,即股東利用公司的獨立法人資格惡意逃避債務,控制公司進行轉移資產等侵害公司債權人的不法行為;第三,財產混同,這體現在公司投資者即股東的財產與公司的財產混合在一起,股東在公司財產中隨意提取、抽離,這種行為會影響公司資產的穩定性,嚴重則會影響到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第四,資產嚴重不足,這體現的是在股東注冊成立公司之時,可能利用不法手段虛假進行出資獲取了公司經營資格,亦或是股東抽逃出資,將公司原有資產移作他用,惡意逃避公司的債務,損害債權人的行為。
(作者簡介:田 雨(1991-),男,漢族,山東泰安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本科2010級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