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術的優秀代表,將會被我們一脈繼承和發揚光大。自全國各大中小學、老年大學普遍開展戲曲進課堂的舉措以來,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勢頭。江浙滬地區有著豐厚的戲曲文化內涵,散發著濃厚的人文底蘊。開展地方戲曲教學,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傳承本土的傳統文化,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情境教學法是近年來逐漸被教學界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深受廣大師生接受的教學方法。就目前有關情境教學法的研討文章來看,對如何合理運用這一教學法的功能、原理的分析都比較充分。 筆者就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 以越劇唱腔教學結合情境教學法一課,談談自己的實踐和體會。
關鍵詞:創設情境 ;運用情境
一、什么是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比如人物造型、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等等,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預設的教學方法。
二、 如何創設情境
1.引導學生創設情境。
“情感是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戲曲審美體驗的動力;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動機和源泉,在戲曲音樂欣賞過程中,要緊緊抓住興趣,把握調節情感的技法,適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他們在興趣的引導和情感的激發中進入審美體驗階段?!庇纱艘娮C,以情感人,情景交融,是獲得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法寶。筆者在授課時,努力嘗試通過各種形式的情感渲染,幫助學生營造出情感互換的心理場,從而來獲得良好的審美情感體驗。唱好一段戲,首先應讀懂作品內涵。這就需要了解戲曲所講述的故事,抓住人物特點,剖析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情感。譬如在讓學生初步感知越劇流派——徐派唱腔時,筆者用高亢明亮的嗓音,加以戲曲中舞臺表演姿態,范唱了一段徐玉蘭在《紅樓夢》中的經典唱段《金玉良緣》,學生立即被筆者那韻腔十足的小生唱腔和灑脫奔放的做功所吸引,接著學生就會提問徐派唱腔的特點,我會進一步分析講解徐派在演唱過程中的一些技巧要點、難點,學生就容易把握越劇徐派藝術的高亢奔放、曲調跌宕起伏的特點,為探究越劇其他流派做好了良好的鋪墊。譬如在教學《祥林嫂·抬頭問蒼天》這一曲目時,首先筆者讓學生了解劇情故事概要和這一唱段的人物思想情感,并對唱段進行處理分析講解“抬頭問蒼天”這段唱腔是祥林嫂選自魯迅的著名小說集《祝?!犯木幎傻模沃行蜗蟮捏w現了封建社會窮人的精神面貌。這段唱腔表現了祥林嫂臨死前,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反省,最后帶著對封建制度的責問而離開了人世。這段唱腔也表現了祥林嫂無力與世道抗爭,無法面對生活的悲涼。同時表達了祥林嫂麻木、迷茫、愚昧的情感。引導學生在演唱時要體現人物即將離開人世的凄慘和悲涼。第二步,要學生了解越劇流派藝術特點。首先學生對這段唱腔作一認知,這是一段“袁派”唱腔,袁派由袁雪芬老師創立。在越劇唱腔藝術發展史上,袁雪芬是個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她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創造了“尺調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基礎上發展并豐富起來的。袁雪芬創立的“袁派”對越劇旦角唱腔的發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袁派唱腔的風格是質樸平易,委婉細膩,深沉含蓄,韻味醇厚。使學生對越劇唱腔各大流派更深入的理解。第三步,啟發式:針對學生學習程度,運用語言、文字、手勢等啟發學生體會演唱技能要領,獲得內心的準確感覺。示范式:親自示唱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與錄音、錄像電化示范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完整的領會。第四步,指導式: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具體分析指導,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學過程:先是讓學生欣賞原聲示范演唱,感受人物內心情感。逐句、逐字、逐音教唱,掌握音高、音準的小節點上。再是集體練習,分組練習,連貫性練習方法能加強學生演唱的持久性,努力體現唱腔的思想內容,注意字的清晰度及力度的把握。強調流派唱腔的咬字、轉腔、潤腔特點的把握,快慢節奏的把握以及人物情感的正確把握。
2.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的再現在學生面前,指導學生如同在臺上演出那樣扮演情境中的人物角色,讓學生在體驗角色中講述自己的思想感受。這樣,不僅能把抽象中的事物形象化,更能把想象中的事物貼近化,加速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在講授《何文秀·桑園訪妻 》這一表演課時,筆者讓學生穿上服裝塑造人物角色, 通過講解引導學生創設情境。身處奇境江南瀟瀟的春雨,山青青,水藍藍,山下那汩汩流動的一條溪水,綿綿春雨把大地染綠了,眼前的九里桑園愈發翠綠起來。仿佛筆者就是何文秀,來尋找三年不見的妻子。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會有哪些變化、心理活動、加上角色人物戲曲的語言,簡單輕松的讓學生學會觀察角色人物,并且挖掘學生獨特的視角去發現“一幅溫柔纖秀的畫面,一曲柔美素雅的旋律,一如春光的明媚,宛如行在柳飛鶯啼的三月里,享受著江南水鄉的愜意!越劇是水墨江南的一朵美麗的奇葩,賦予了江南的青嵐綠水,煙柳畫橋。學生表現積極,課堂交流活躍 。譬如在學習演唱越劇花旦王文娟老師所演的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時,筆者先給學生講述文學名著中對黛玉的描寫:黛玉最憐惜花,她認為花埋在土里最為干凈,所以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同時又說明了她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她從小父母雙亡而寄人籬下,因此黛玉寫了葬花詞,把花比喻為自己,寄托她落花般的身世,展現了她性格悲哀的一面。她把賈府乃至整個封建社會比喻為污濁,又擺脫不了封建勢力的束縛,最后成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而王派演唱平易質樸,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的表演正好迎合了黛玉那種孤傲悲觀的性格,《黛玉葬花》正是黛玉性情的描寫。隨后再欣賞王文娟老師在《葬花》這一折子戲中的唱段,學生立刻感悟到越劇是那么地平易近人,特別是越劇那清悠婉麗的旋律曲調和富于生活氣息濃郁的唱詞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
隨著多媒體技術廣泛運用,它以圖、文、聲、像俱佳的表現形式,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創設出各種生動、靈活多變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情境,虛擬現實,再現了生活物景,把靜態知識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枯乏知識趣味化,用這些生動性、直觀性、趣味性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課堂上,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筆者在上課前準備了許多關于中國戲曲的影像資料,經典劇目,有京劇《霸王別姬》;《狀元媒》;昆曲《牡丹亭》;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祥林嫂》;《追魚》;黃梅戲《天仙配》等戲曲經典片段和唱腔曲目,利用戲曲優美的旋律,演員有板有眼的表演招式,激發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興趣和感受力。課堂上通過看視頻、聽曲目,你學學、我試試,激發了他們探求中國戲曲的欲望。營造出中國戲曲的文化氛圍,在這一種氛圍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不斷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兼備的多媒體課件,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那些標準逼真的情境表演,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都能把學生帶進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如何更好的利用情境教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努力創設出一種立體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等交叉活動,在教師的啟發下,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各種知識,展開聯想和想象,并進行辯析和創造,從而使課堂形成生動活躍的氣勢,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的活動。情境的創設主要在于教師,只要教師努力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并且感興趣的情境,就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掘學生的潛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了解戲曲、熟悉戲曲的基礎上喜愛戲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學生在學習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的一個重要舉措。只要教師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多方面全方位地調整學生學習心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單位:遂昌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