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源于生活,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寫作素材,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成為學生寫作的源泉。
關鍵詞:語文教學; 作文材料; 寫作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學生的寫作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是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內化與再造,但這種創造不是憑空而來,必須源于一定的生活基礎,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而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現實教學中單調的學習生活,文化氛圍相對落伍的農村環境,使初中生無法積累真實生動的寫作素材。因此,每當學生寫作時,大部分學生往往是望題生畏,認為作文太難寫,沒有靈感,找不到素材,絞盡腦汁也不知道該寫什么,對作文失去信心,不樂于寫作文。最后,只好找本優秀作文選,生吞活剝,掐頭去尾,湊合一篇作文完成任務,根本寫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東西,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常可以發現許多笑話。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效作文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歷和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豐富生活,幫助學生獲取寫作素材
豐富生活,指導學生獲取作文材料,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要解決學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難,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多開展活動以豐富學生的生活,教師可根據作文的訓練要求,結合學校的專題教育,利用班隊會、課外活動時間,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訓練同步。例如,為配合學校開展以“學雷鋒、做雷鋒”為主題的思想教育,講禮議、創文明的文明教育,筆者設計了“讀介紹英雄的書籍”“講有關英雄的故事”“唱頌揚英雄的歌曲”“學英雄的優秀品質”等系列的作文寫作練習,使學生能夠有感而發,有情可訴。
二、面向社會,指導學生參加公益性活動
作家柳青親自參加和深入調研了解放初期關中轟轟烈烈的土改遠動和合作化運動,創作出優秀作品《創業史》。教師有目的地帶領學生參觀自然風景,歷史古跡,甚至優美的城市、現代化的工礦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新成就,先進的管理制度,廣泛地了解我們國家的社會文化政治活動,都可以豐富學生的見聞,促使其寫出好的作品。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幫助社區困難戶、低保戶或去養老院做一些公益性活動,例如打掃衛生,為老人洗頭等力所能及的好事,調查這些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使學生感受改革開放的時代氣息,培養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在寫作中寫出內容健康、主題鮮明,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三、積極開展學生的課外生活
可以組織學生建立興趣小組,開展如讀書會、故事會、演講會,主題班會等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比賽,如打籃球、乒乓球、跳繩、拔河等,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寫作靈感。
四、正確引導學生從網絡中獲取知識
現在學校、社會、家庭電腦逐漸普及,這給學生認識社會、了解世界獲取知識提供了便利,可以引導學生上網瀏覽名勝,閱讀好作品或與網友交流,領悟五彩繽紛的世界,從而獲取更多的寫作素材。
五、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讀書讀報
目前農村大多數初中生對中外名著知之甚少,更談不上讀,教師、家長可以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利用節假日讀一些名著,或對學生成長有意義的書籍,報紙中的好文章,使學生了解歷史文化,把握時代氣息,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學生的詞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寫出好的作品。
只要我們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不斷提高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積累創作素材,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瀛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