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的進程越來越迅速,世界正在變得平坦。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夾雜其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經濟的發展。然而,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的生產消費活動已經對大自然造成了巨大沖擊,自然災害接踵而至,生態危機日益顯現。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指導下,我國五代國家領導人均結合現實的中國國情,總結和發展了符合當代要求的生態自然觀指導思想。
關鍵詞:生態自然觀;五代國家領導人;與時俱進;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1.研究目的
“2006年,我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顯示,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57.05分,環保行為得分為55.17分, 環保滿意度得分為60.20分”①。前兩項均未到達合格線。 在這種現實形勢下,國內掀起了環保保衛戰的浪潮,通過借鑒和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力圖尋找一條可持續的并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2.研究意義
我們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梳理,這對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強化生態意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且長遠的意義。
二、 馬克思自然觀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將人類、自然界與社會歷史統一起來,視作一個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類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人們就象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②。他們明確提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統治著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③。 馬克思恩格斯駁斥了自然與人類絕對對立的觀點。現代生態自然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態思想。他們的生態思想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以自然界為基石。由于人與自然界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關系,自然界對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成為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2.自然界與人相互依存,息息相關,缺一不可。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提出“人創造環境”的思想。“人與自然的狹隘關系決定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又決定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關系”④。人類要想持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進行勞動。人類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勞動中,才使人類的本質得到確認。
3.通過勞動,人類將自然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人類的生產力,離不開自然。自然如果不存在,我們沒有任何可利用的自然生產力作為基石,是不現實的。社會生產力離不開自然生產力的條件和支持。
4.自然界與人和平共處。“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地包含著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定。因此這種關系一種感性的形式、一種顯而易見的事實表明屬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成了人的屬人的本質”⑤。這里可以看出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同一,相互影響。這就要求人必須與自然的和諧友好的發展。只有這樣,才不會導致失衡的狀態出現。
5.社會制度的改革,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主要手段。強化資源開發的生態監管,開展采礦廢棄地和沙化土地的整治,積極促進生態破壞和脆弱地區的生態恢復。為了有效遏制不合理開發建設導致的生態破壞,從生態管理的各個方面改善制度和加強規劃與管理,并嚴格按照規劃來執行,做到有據可依,有據必依。只有嚴格的執行和落實,才能達到預想的規劃效果。
三、 通過五代國家領導人的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1.毛澤東
毛澤東哲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體系,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其中包含有豐富的自然觀思想。由于當時各方面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他的自然觀哲學思想有所側重。他提出了與大自然作斗爭,人定勝天的理論思想。1965年《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一文中,毛澤東提出了新的論述,即人類同是自然界和社會的奴隸,又是他們的主人。但在當時建設新中國歷史條件下,起點很低,更需要堅強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意志,毛澤東更多強調了人對自然改造的積極作用。
2.鄧小平
鄧小平生態倫理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生態倫理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鄧小平提出了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生態建設法制化和制度化等生態倫理思想。鄧小平對歷史經驗與教訓十分關注,他認為搞現代化建設,要按客觀規律辦事,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批判地繼承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
3.江澤民
江澤民曾經指出,世界經濟、科技與社會的空前發展,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厚重的一頁,但也有不好的方面,例如,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他在《七一講話》中,提出先進的生產力是環境破壞輕,資源消耗少,投入小,產出大的經濟效益。中國共產黨人在先輩的理論指導下,為發展中的中國找到了符合具體國情的生態理論觀,并仍然致力于尋求更大、更好、更新的進步。
4.胡錦濤
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第一次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問題和人口問題上。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的發展為生態自然觀提供了現代科學基礎”⑥。“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各種污染物大大超過環境承載限度,使得國家和當地政府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治理污染,片面的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的各種行為,直接導致了生態失衡和倒序發展。這提醒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加強對土地、水、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胡錦濤同志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⑦。
5.習近平
習近平多次在重大會議上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需樹立符合科學規律的自然觀。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工作目標。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不光是節約資源,更重要的是有效的高效的利用資源。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恩格斯在總結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訓后精辟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⑧。人類與大自然的其他構成實體在生態上本應是平等的,都是這個自然界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需要有一顆時時對自然界抱有敬畏之心,從意識的高度尊重并從行動上保護自然和自然的構成者。與之共同生存和發展,這樣的發展觀念才是充分考慮子孫后代的長遠福祉的科學發展觀。
注釋:
①③《晚霞》期刊,《北歐國家的環保措施》,2007年12期
②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頁
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頁
⑥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3年11月27日
⑦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04年3月10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850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
(作者簡介:孫 湲(1984-),女,廣東珠海人,東華理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