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孝的文化。當代大學生是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要載體,面對建設新時期孝文化出現的新特點,他們正確的盡孝道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孝文化;大學生;盡孝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建設優秀傳統孝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孝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發揮孝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一、新時期孝文化特點
新時期,中國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孝文化也正在向現代新型孝文化轉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繼承性與和諧性。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孝的文化。它不僅是傳統倫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個文化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基石。黑格爾在談到中國“孝敬”問題時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孝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梁漱溟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繼承和創新,做到古為今用,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這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而新型孝文化提倡的孝敬父母不僅僅是孝順我們自己的父母,同時也要孝順、尊重他人的父母,本著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的原則,構建和諧的新型孝文化。
2.包容性與時代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引領和整合著其他各種文化。在與繼承傳統孝文化以及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中華民族孝文化也發生著巨大嬗變。中華民族孝文化同其他民族孝文化,除了許多共性,也必然會出現許多差異,尤其是價值層面的深刻差異。我們應當正視、認同、尊重孝文化的民族差異性,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兼容并蓄,謀求各種不同孝文化的包容性。中國傳統孝文化從最初的孝親逐漸演化為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乃至化為國家的治國方略,在歷史上曾發揮過塑造封建社會理想人格、維護封建社會家庭穩定、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等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移孝為忠、崇尚老年本位、維護封建統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為構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新孝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孝文化采用辯證的態度對傳統孝文化進行符合時代特征的改造過程中,使孝道回歸家庭倫理范圍,在原生孝文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賦予孝文化新的內容和時代精神,確立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中的地位,發揮其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 “中國夢”的實現中的重要價值。
3.科學性與民主性。在封建社會,由于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孝道倫理逐漸被污染而在實踐上走向畸形,愚孝的風氣愈演愈烈。孝文化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要不斷地發展、創新,發展。我國新型孝文化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建立適應現代生活方式行孝、踐孝的新型孝文化。傳統孝文化封建家長專制和君主專制色彩濃厚,《孝經》把孝分為“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等,剝奪了社會成員平等盡“孝”。逐步成為一種單向性的義務,形成了“尊老抑少”的價值觀,剝奪了子女的人格獨立與意志自由,妨礙他們的創新與個性發展。而當代社會。隨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發生了的巨大變化,廣大人民作為獨立的政治和法律個體平等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在家庭內部,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再只是單向的義務和片面權利,雙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對子女有撫養和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和盡孝的義務,家庭中互敬互愛,團結和睦。
二、面對新時期孝文化特點,大學生該如何盡孝道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面對新時期社會主義孝文化的特點,大學生自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進取,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孩子上大學后,父母突然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孤獨寂寞、對兒女的思念讓父母缺乏精神慰藉。大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社會群體,從年齡上來說大部分都已成年,但是他們大多仍然在經濟上依靠父母。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博奕好欲酒、好貨財,私妻子、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對子女的關懷無微不至,已經成年的大學生應時刻謹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并保持感恩回報之心。孔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大學生離家上大學,更應該從精神上贍養父母,學會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學會獨立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為目標努力奮斗,做一個有理想、積極進取的人,給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要懂得尊重父母,這是孝親的根本,產生矛盾時要學會換位思考,正如孟子所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
2.要“智孝”,不要“愚孝”。 “愚孝”之所以為愚,是其只重動機,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當學會“智孝”。父母也是人,也會有缺點、錯誤,對他們的缺點、錯誤我們不能姑息、遷就。有的子女對父母的賭博、吸毒等惡習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進行規諫、勸導,終于感動父母,使他們得以改正,這也是一種“孝”,是孔子在《論語·里仁》所說的“事父母幾諫”。現代社會父母離婚、再婚的現象已經很普遍,有的大學生對于父母離婚、再婚的做法不能理解,甚至以離家出走、絕食、與父母斷絕關系、自殺等極端的方式反對父母離婚、再婚。一個完整的家庭變得不再完整,我們做子女的應該客觀面對,畢竟父母比我們成熟,有著他們自己的見解,他們做出的選擇是他們深思熟慮的結果。假如不希望家庭瓦解或重建,那么可以直接客觀地向父母說出你們心中的想法,但是最終的決定權還是留給他們。這個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學習、追求,必要的時候可以提醒父母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學習。好德行從孝敬開始,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還必將推動整個社會風氣的好轉。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之所以在我國歷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這與孝的重要社會功能有關。對家庭而言,孝能夠促進家庭和睦,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睦為社會的和諧奠定基礎。對社會而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不僅要尊敬自己的長輩,并且要把這種尊敬之心推及到別的年長者身上,這是孝的更高境界,有利于“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在老齡社會條件下,年輕一代的數量將會減少,老年一代將迅速增多,代際關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調整代際關系,促進代際和諧,緩解社會矛盾?孝文化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粘合劑。僅僅子女晚輩孝親敬老是不夠的,大學生還應響應新時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至“愛人、敬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我們尊重他人的父母,他人才會尊重我們的父母。因此大學生應盡自己所能,如老人上車要趕緊讓座,遇見老人求助要熱情幫忙,閑暇時去敬老院義務勞動等等。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老人的良好風氣,是我們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尊敬老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孝道沒有文字之分,沒有民族之別,沒有信仰之異,沒有國界之區,沒有時空之限,它是靈魂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類生命共同的大道。”面對新時期孝文化的特點,大學生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地盡孝,盡孝道是我們的責任,是由愛發出的一種主動的付出和承擔,盡孝道只是一種形式,愛才是本質。
參考文獻:
[1]陳 功.我國養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3]寧業高,寧業泉,寧業龍.中國孝文化漫談[ M]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5.
[4]李一冉.孝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