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發展形態的不斷變化,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凸顯,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完善發展成為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提供專業社會服務的迫切需要。本文闡述了社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
關鍵詞:專業化 ;本土化 ;社會工作督導
源于西方的“社會工作”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工作在協調社會資源分配、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工作亦進入過渡轉型的重要時期,舊有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社會工作在開展中尚存在諸多問題。
一、我國社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專業化程度不夠或過度專業化。社會工作的專業化是其發展完善的基本要求,且必須與現實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我國的社會工作存在不夠專業、行政色彩過重問題的同時又存在著照搬西方模式、不結合我國實際而過度專業化的情況,背離了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本質意義。
2.將社會工作等同于慈善救助活動。社會工作是一個綜合性的專業助人體系,它包含對弱勢群體實施救助等內容,但這并不是社會工作的全部內容,現如今社會工作的內容內涵早已加深擴大,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慈善、救助范圍,如果我們仍固執地停留在原來意義上的社會工作,那么就脫離了時代背景,背離了社會轉型期的實際需要。
3.民間組織力量不足。民間組織力量是社會服務的重要主體力量。但由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社會工作行政化色彩過重,政府對社會服務實行大包大攬,因而使得我國民間服務組織的力量發展緩慢,社會組織的非社會性問題突出,不能很好地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
4.缺乏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專業的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是社會工作的核心。相比于發達國家的人才良性循環狀態,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力度遠遠不夠,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性和應用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工作人員的實踐能力。
5.缺乏相應的督導工作。社會工作督導是保證社會工作開展成效的不可或缺的舉措。我國社會工作的督導工作尚處在起步階段,無明確成文的督導工作職責,且目前社會工作的一線人員,非專業人士比例大,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服務品質、工作動力和方法等方面亟待合理有效地督導。
二、解決社會工作存在問題的對策
1.加強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與本土化。社會工作的專業化水平低是降低社會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和民政部聯合頒發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等制度,以對社會工作者的從業資格和標準進行明確的定位,但我國大量社會工作從業者素質不高,未接受過正規而系統的專業知識、技能技巧及工作方法的培訓,實踐能力差,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國社會工作的專業化程度。另外社會工作作為西方舶來品在我國落戶、生根并發展,必然受到我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只有結合我國實際,建設一整套具有本土特色的工作理論和知識體系,才能使社會工作獲得長足的發展。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取向多元化,各種社會問題突出,弱勢群體不斷擴大,使得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本土化迫在眉睫,它對化解社會矛盾、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2006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隨后民政部下發了《關于開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由于我國社會工作起步晚,基礎薄弱,崗位開發與設置不健全,導致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低,也使社會工作難以獲得社會各方面的了解和認同。要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必須:(1)加大宣傳,營造氛圍。采取親民路線,搭建宣傳平臺,拓寬宣傳渠道,提高社會工作的在民眾中的認知度、認同感,形成適合社會工作發展的良好氛圍。(2)擴大民間力量。積極發揮人民大眾的力量,壯大社會工作人員隊伍,并利用相應的激勵機制,形成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梯隊建設,自下而上地全面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完善。(3)加強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只有加大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力度,提高社會工作者的能力素質及職業聲望,才能保證社會工作的繁榮發展。在我國深化體制改革之際,如何增進民眾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培養專業對口人才,是全面提升社會工作水平的契機,也是健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運行管理機制的重要手段。
3.加強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有效開展的保障,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社會工作督導制度已成為當務之急。一般包括:保障工作順利開展、實現服務對象利益、協助明確工作目標、把握方向、促進專業知識技巧提升等等。針對奮戰在一線的社會工作人員,必須保證他們有機會接受正規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加強對他們工作的督導,從制度層面上建督導機制,教育層面上建立督導培養模式,機構層面上營造督導工作環境,從而提高他們的服務品質、增強其工作動力,確保社會工作的順利開展。
4.完善法律體系,構建制度保障。我國目前的社會工作法律體系尚不完善,僅有的幾個針對社會工作的法律法規,尚且都屬于行政規章層次,缺乏權威性,法律效力低。而完備的社會工作法律體系不僅要包含社會工作職業法規、社會工作的維權法規和社會工作相關組織法規,還要包括社會保障、特殊群體維權等法律法規。因此,構建完善的社會工作法律體系,既可以促進社會工作的開展,又能提高社會工作者的法律素質,具有一舉兩得的功效。
總之,我國現階段,貧富差距加大、養老醫療保障覆蓋率尚低,政府在社會救助、社會救濟等方面任務仍繁重,這也成為需要我們持續關注的話題。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