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三個方面著手,將中學化學理論和環境保護問題聯系起來,以便更好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中學化學理論作出一番探討。
關鍵詞:中學化學理論;環境;解釋
一、中學化學理論對大氣污染方面的解釋
(一)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
礦物燃料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這些氣體對紅外線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允許陽光進入地面,使大氣溫度上升。大氣溫度上升之后,會造成極端惡劣天氣的頻繁發生,森林面積減少,土地荒漠化現象嚴重,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結果。
(二)二氧化硫與硫酸雨
二氧化硫主要來自含有硫元素的煤、石油等的燃燒,二氧化硫在和水的作用下會形成酸雨。酸雨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物質,它使土壤、江河湖泊酸化,并進而導致魚類的不能繁育、死亡;會大面積的腐蝕建筑物和古跡;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大影響,使農作物枯死,更嚴重的是酸雨一般都可以漂移,從而造成不同地區更大范圍的破壞。
(三)氮氧化物與光化學煙霧
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這兩者都是對人體極有害的氣體。在大氣環境中受到太陽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后,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經過反應會產生一種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學煙霧。早在1943年,美國洛杉磯就發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學煙霧事件,這之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亞和歐洲部分地區均先后發生過這種煙霧事件。
(四)氟利昂與臭氧層破壞
大氣臭氧層均勻分布于平流層,可以吸收約99%的紫外線,是地球的天然屏障。而氟利昂對臭氧具有很強的消耗作用,當氟利昂的含量超過一定的范圍界限時,對臭氧的消耗過多,就會使紫外線對地面的輻射增加,這也是近年來人們患上皮膚癌的幾率增加,免疫系統普遍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四乙基鉛與鉛污染
四乙基鉛是一種無色油狀、易溶于汽油的劇毒物質。自從1923年美國開始使用四乙基鉛到二十世紀70年代初,含鉛汽油抑制在世界各國普遍采用。汽油加鉛確實能對汽油性能的改造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汽車在使用含鉛汽油之后會產生以氧化鋁形式存在的鉛,這種鉛對人的造血機能損害很大,容易使腸胃中毒,嚴重時還可使神經中樞中毒。它對孕婦和兒童的影響是最大的,血中的鉛含量過高會影響兒童的身體發育和智力。據統計,全世界目前有17億人的健康受到鉛污染的影響,城市中約80%的空氣污染物來源于含鉛汽油。
二、中學化學理論對水污染方面的解釋
(一)水體富營養化、赤潮等與海洋污染
赤潮是指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之后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水體富營養化則是由于城市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與赤潮之間存在eDBqp2wyan6YZ7pzJPq50A==著密切聯系。一般來說,當水域中營養鹽類、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赤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有研究結果就表明,發生赤潮的海域水體已經遭到嚴重污染,呈現富營養化,而且工業廢水中的某些金屬會刺激赤潮生物的繁殖。
(二)重金屬污染
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事件比較典型:一是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另一個同樣是發生在日本的痛痛病事件。水俁病事件起因于1953—1956年的水俁灣汞污染事件,首先是水域中的魚中毒死亡,然后是人食用魚之后中毒死亡。據日本環境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此次汞污染事件中,共有283名中毒者,其中死亡60人。而發生在1955—1972年間的痛痛病事件則是由于一些鋅、鉛冶煉廠將工業廢水排入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用被污染的水灌溉農田,從而使稻米和飲用水受到污染,這次事件共有患者130人,死亡81人。這種教訓是沉重而慘烈的。
三、中學化學理論對土壤污染方面的解釋
(一)無機污染物與土壤污染
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氯、鐵、磷、硫等。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就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比如磷肥中的三氯乙醛影響小麥的生長,無機砷影響水稻的生長等等。
(二)有機污染物與土壤污染
有機污染物主要有酚、氰、農藥等。其中農藥對土壤的污染是比較常見也是影響比較大的一種因素。一般來說,田間地頭比較多見隨手丟棄的農藥瓶、農藥袋等,先不說這些不易腐蝕的瓶、袋對土壤的污染,只是農藥殘留對土壤的污染就足夠令人觸目驚心了。
除此之外,城市中的噪聲污染、噪光污染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開始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四、結語
筆者主要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三個方面對中學化學理論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解釋作出了具體而詳盡的闡述,不僅將化學理論與環境污染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也是對教學方法的一種很好的改進,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效率的提高,還將會對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行一次很好的教育與提升。中學生作為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義務,必須從現在起,認清形勢,學習用聯系的哲學觀點看待事物,更好的為祖國的發展與繁榮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何慧彬.中學化學理論在環境方面的解釋[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9).
[2]石立山.中學化學理論課型 創新學習模式的研究[J].吉林教育:現代校長,2006(3).
[3]王秋麗.學好化學,保護環境[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2(4).
(作者簡介:姜寶玉,男,本科,中級,商丘市實驗中學,研究方向:化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