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職業倦怠是當前普遍受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它用以描述教師由于長期工作壓力得不到有效緩解而產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憊、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熱情喪失,對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感低等一系列負性癥狀。
關鍵詞:教師職業倦怠;成因;應對策略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倦怠”現象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出現。教師作為人們羨慕的職業,越來越呈現出“倦怠化”,教師承受著工作,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壓力。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壯大,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對教師身心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受到重視,由職業倦怠所引發的教師厭教和教師流失現象已成為影響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職業倦怠的起因主要包括:
第一,工作過度負荷。工作時間過長、量過大、強度過高,并且給個人造成了無形的精神壓力,甚至疲憊。工作時間越長,越容易產生倦怠感,按部就班、規律性強、重復性強很容易磨滅一個人的工作熱情、激情。
第二,工作過程中的疏離和改變。教師隨著工作時間的積累,對教師職業的認識,與對現實社會,逐漸產生新的看法和意見,進而引起消極情緒和抗拒心理。
第三,職業倦怠是身心疲勞、憔悴的一系列癥狀。瑪勒詩和杰克森認為:以“人”為工作對象的工作者,經常要面臨一些不確定感,而且經常將情感投入在“當事人”身上,因此他們的情緒和精力極易變得枯竭,產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癥狀。
第四,周邊環境影響。經濟轉型期、政治結夠不斷變化及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個人的社會角色不斷變化,所承擔的壓力逐漸增加,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們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普遍缺乏信心,對職業的抱怨和敬業精神逐漸缺失。
第五,教師職業特征的影響。教師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每種角色都要求教師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實踐表明:個人承擔的角色越多,由角色產生的心理不適更大。
職業倦怠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因此如何應對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社會各界、各階層的廣泛關注,還必須在學校和教師個人層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學校辦學和管理的現狀,為教師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緩解其倦怠的心態。本文分別從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三方面提出如下應對策略:
一、建立龐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緩解職業倦怠
人際關系因素是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要建立網絡支持,獲得學生、家長、單位同事及領導的認同和支持。其次,要運用激勵原則,可以設立一些獎項,如講課大賽,教學成果等,提高教師成就感。把表揚、贊許、榮譽與獎金、晉職結合起來,會產生良好的激勵效果。最后,教學管理部分要注重教學改革方式方法,緩解教師的壓力和負擔。
二、加強組織支持,緩解職業倦怠
(一)注重教師職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教師職業發展是個漫長動態的過程,組織管理者要關注每個環節。對教師的職前、職中、職后,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予以關注,更加人性化。
(二)實行民主管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決策研究中,增強教師的主人翁地位,使管理更加民主、科學化,增加教師的工作自主性與可控性,減少工作的盲目性,有效防止教師職業倦怠感。
(三)加強教學環境建設。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加強學校文化氛圍建設,改善環境對教師情緒和心理造成的壓力,有助于緩解教師職業倦怠。
(四)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傳統的教學方法,會誘發教師的職業倦怠。
三、教師自身努力,緩解職業倦怠
(一)教師可以通過加強鍛煉身體,保持良好作息和飲食習慣,適度放松,有充足的個人時間。(二)與職業發展相結合。發現工作的興奮點,自己喜歡的方面,以此來刺激自己的精神、喚起自己的情趣和熱情。(三),適當獎勵自己。保持樂觀的工作態度,學會稱贊自己、獎勵自己,關注自己職業成長過程的成功點,積極地進行自我肯定。(四)努力創造自我價值。工作中喪失自我容易讓人產生厭倦感。長期的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師迷失了自我,生活中只有學生。(五)豐富的文化生活。增加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可以幫助自己緩解職業帶來的壓力。
總之,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們相信隨著對職業倦怠這個問題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問題會得到解決,教師職業倦怠會得到有效的預防和消除。
參考文獻:
[1]趙玉芳, 畢重增.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3(1).
[2]伍新春, 曾玲娟, 秦憲剛, 鄭秋.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3(4).
[3]邢金萍.教師職業倦怠的背后——教師職業倦怠相關因素的調查與研究倦怠的高危人群[J].河南大學學報, 2006(1).
[4]柳海民.教育原理[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楊漢青.(主編)比較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姜麗偉 (1981.3-),女,吉林永吉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牡丹江師范學院,專業: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教育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