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6月,金華道情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章從金華道情的發展歷史出發,總結了金華道情獨特的藝術特色和現況,并探討了金華道情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金華道情;民間藝術;藝術特色;傳承發展
金華道情,又叫唱新聞、勸世文。它與杭州小鑼書、溫州鼓詞、寧波走書、紹興蓮花落合稱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種。從明朝至解放后的50、60年代,一直是金華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單擋說唱藝術。唱一段加幾句說表,配上簡單的動作,即所謂"藝人一臺戲,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樂器極為簡單,僅一個情筒和兩塊竹板。 金華道情是最受金華民眾歡迎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
一、金華道情的發展歷史
道情是我國曲藝的一個類別。淵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筒板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陜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道情于明末傳入金華,在婺地生根演化并定型,其后流傳金華八縣和衢州、麗水及贛東、閩西北一些山鄉。目前金華道情具有近百個曲目。
二、金華道情的藝術特色
2008年6月,金華道情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道情能評上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在于它獨特的藝術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一)古婺的鄉音鄉韻
金華道情之所以特別被當地百姓所喜歡,主要是它的鄉音鄉韻。金華道情的語言是金華官話,許多道情藝人還現學現用,在金華唱金華話,到義烏說義烏話,東陽藝人唱的是東陽話,聽來特別親切。如 “阿郎金華人”,“我代蘭溪人”,“咱郎義烏儂”,“自郎東陽儂”等等。
金華道情名段《雙珠花》中的一些唱詞,也很具有地方語言的特色。如“剃頭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剃刀無定準,沙啦啦,沙啦啦,把個(男人)兩邊眉毛刮得禿禿平?!薄安每p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剪刀無定準,截起長褲變圍裙,衣衫領口開到背脊心。”公郎、禿禿平、背脊心之類的詞語就極具地方語言的特色,這是其他地域所沒有的詞匯名稱。因此觀眾聽之都會有心領神會一般的默契。
(二)藝人技藝精湛
道情藝人精湛的技藝給道情增加了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二十世紀80年代統計,金華各地有425本傳統正本,其中有100多本內容和金華本土及周邊縣城鄉奇聞逸事有關。盡管這些道情藝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極低,但這些民間藝術家,能“聰明”地抓住觀眾的心理需要和審美情趣,根據金華本土的新聞、傳奇故事編寫、創作和傳唱道情。而且這些能和觀眾零距離接觸的道情藝人,甚至能及時根據觀眾現場的反應,進行“互動”表演,在保留道情原有的說唱特色的前提下,又融入了演的成份,不斷地對道情詞曲、情節進行修改和提煉。故事里的各種人物對話都是道情藝人一人根據說唱需要,一人仿十人,運用真假嗓音等手段模仿。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義烏道情代表性傳承人葉英盛,能“根據角色的需要,想通過語氣、聲調的變化,奏節強弱和配合適當的表情與動作來表演人物性格?!?/p>
其次,道情藝人往往是師傅帶徒弟,口口相傳,手把手的教導,再加上現場表演訓練,經過幾代道情藝人的不斷豐富和根據時代價值觀不同的修改,金華道情曲目經過千錘百煉,情節更加生動,更具有藝術表現力。
另外,道情有“攤頭”、“正本”、“長篇”三種。在正本之前的“攤頭”篇幅短小,以唱為主,多在正本前加唱。攤頭往往都是很風趣逗笑的開心曲目,什么“傻瓜嫂嫂”、“麻博(笨蛋之意)女婿”等討彩的內容。道情藝人們為能吸引觀眾,還會把飛禽走獸、草木蟲魚都被編成道情,也會在表演中技巧地加入“口技”等表演。
(三)傳播文化和正義
金華道情主要是舊時盲藝人為求生存的曲藝表演,但因為大部分故事來源于老百姓的生活經歷和本土新聞,所以極受當地人的喜愛。在信息閉塞的年代,基本可以說金華道情就是民眾受教化的重要途徑。因此,金華道情的內容大多是抑惡揚善,宣揚做好人,行善事,修福積德。那些“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的故事結局,描述鄉間百姓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社會道德的故事內容,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再加上道情藝人的傾情演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如道情《狗義報》,講的就是一條狗如何替冤死的主人伸冤的奇聞;《雙情義》講兩個男人因為友情,而愿意為對方承擔罪名的衙門故事;《藤床記》講壞人占人財物,結果轉投胎仍被報應的故事等等。盡管受時代限制,這些故事中帶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這些故事的共同點卻是宣傳正義的力量,甚至也不乏民間百姓反抗壓迫的心聲。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金華道情傳達著團結抗日的思想;解放后,金華道情能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結合,以唱道情的形式來宣傳國家政策、社會公德等等,繼續為地方的精神文明傳播做出貢獻。
三、金華道情的現況
在舊時代,金華道情主要是民間藝術家求生存的工具,官府學者把金華道情當成鄉井俚曲,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在金華府志、縣志中都很難找到有關道情的記載。但是金華道情在民間數百年的歷史存在,在田間地頭演出的盛況卻說明了它的輝煌。但是隨著現代藝術、現代生活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金華道情藝人的青黃不接,作為口頭文學作品的金華道情,這一曾經輝煌過的民間曲藝也將要在我們的視野中消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道情的傳承人之一、盲藝人朱順根說,“傳統金華道情要傳下去,很難。我腦子里記著200多個‘本子’,里面有傳統的,也有我自己創作的。我教過30多個徒弟,后來他們大都辦廠開店了,因為唱道情賺不了錢。以前唱道情的大都是殘疾人,為了謀生,再吃苦也要學;現在殘疾人有政府照顧,不用唱道情謀生了。”而且“現在人們唱道情大都是為了娛樂。而要學好道情,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苯鹑A道情作為古婺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全方面的救助。
四、金華道情的發展和創新
金華道情是我們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文化財富,盡管它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如何去發展和創新。
金華道情技藝的傳承、形式的認同需要從娃娃抓緊,從年青人做起。單純從數字上來說,學道情的人數還在增長。金華道情作為《金華本土文化原本教程》,一些學校,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金華市機關幼兒園、金華一中和金華二中開設了金華道情課。
由于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宣傳力度的加大,金華道情除了單純的娛樂功能,在某種程度上還開發出了“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一些團體組織金華道情說唱比賽,希望這個來源于民間極“土”的表演也能被當作一門藝術來對待;金華道情老藝人錢作成在金華府酒酒莊唱道情領工資,這使我們從商人的角度,尋找金華道情這古老的藝術與市場的結合點,并且思考如何重新包裝和創新金華道情。
五、結束語
金華道情的敲擊聲“吉彭吉彭吉吉彭”曾經回響在古婺大地上。隨著網絡時代、指上時代的到來,金華道情老藝人逐漸消逝,如何在城市的喧嘩聲中抓住這聲聲漁鼓,還需要關心、愛護、喜歡金華道情的人不斷的努力、探索和付出。
參考文獻:
[1]石秀珍.基于旅游地屏蔽理論的金華茶文化開發旅游與研究[J].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9.
[2]葉英盛.漁鼓聲聲永不斷[M].浙江檔案,2010(8).
[3]龔待溪.義烏道情[M].浙江檔案,2010(8).
(作者簡介:章曉華,女,助理館員,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