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起,廣場文化在我國逐漸興起并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廣場文化經歷了較為可喜的成長壯大歷程,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以及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足,廣場文化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一道文化景觀和深受人們喜愛的休閑娛樂方式。它以內容豐富多樣,形式異彩紛呈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廣場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特有的自我展示和社會調節功能而深深地融合于一個地區或城市的文化主體之中,成為一個地區彰顯動感與色彩,展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陣地與平臺。現在,全國各地的廣場文化已如雨后春筍般生機勃發,又呈星火燎原之勢如火如荼,形成了一道蔚為可觀的秀麗景象。廣場文化之所以發展到今天,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既有其歷史淵源,也有其現實因素,既有其產生的內因和外因,也有其生成發展所依賴的背景、環境和條件等,而所有這些背景、環境和條件等與產生其中的廣場文化構成了一個有機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使這個生態系統得以維系著自身的平衡與協調,并不斷發展完善。而廣場文化也成為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亮點。如果以生態學的視角觀照廣場文化,就會對廣場文化的生成、發展及本質特征有較為全面客觀、科學深入地了解和認識。
“生態”一詞最初的內涵起源于“生態學”這門學科,生態學是一門“具有顛覆性的學科”,它描繪的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以及有著錯綜復雜聯系的世界。原始的“生態”概念是指生物有機體與其他生物之間,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目前的“生態”內涵不僅包含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也包含地球上各部分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用生態學的視角觀照廣場文化,廣場文化就不再是一個孤立片面的文化類型或文化現象,而是具有了生態文化意蘊的深刻內涵與高度。廣場文化的產生,有著一定的社會自然條件,這些條件促成和制約著廣場文化的生成發展。而廣場文化又作用于這些條件,與其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形成了某種生態態勢。這種生態態勢就是廣場文化在其生成發展的有機生態系統中的多維生態位。
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用以表示劃分環境的空間單位和一個物種在環境中的地位。英國的生態學家埃爾頓賦予這一概念以進一步的含義,他把生態位看作是“物種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與功能作用”。生態位的中心內涵指的就是“生物體所依賴和利用的生活資源在廣度上和深度上所占有的位置。如果以一個生態系統所存在的生態資源的不同因素為不同維度,一個生物對不同資源因素的需要度的綜合,就可以在這個多維坐標系中確定它取得良好生態條件的坐標點,這個坐標點就是它的生態位”。與生物體一樣,廣場文化在其生態系統內與其所依賴和利用的各種資源的關系是立體多維而非線性的關系,所以它的生態位也就呈現出多維性而非單一性。了解了廣場文化產生的背景、環境和條件,廣場文化與其所依賴和需要的各種資源的關系及其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也就對廣場文化的多維生態位有了較為理性的認知和把握。
一、廣場文化體現了人類承認自然界自身內在價值,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價值觀
廣場文化是文化展示的平臺與載體,同時也是人們休閑娛樂的情感投放場所。文化廣場在設計布局時不僅要考慮與周圍的街道、建筑物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協調統一,更要考慮到這個地區或城市的歷史、文化、地域民族特征等傳統,還要體現出綠色景觀ualfJnduR4foBMhbgASotg==的休閑自然風貌。這些既體現人性化設計又融合人文關懷因素的布局理念使得廣場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種富含審美理念和歷史文脈的文化,是人的精神文明的外在物化體現。在文化廣場的設計中,自然與綠色是其中重要主題,在整個廣場中占有很大比例,廣場就是以自然和綠色為基調構建而成的。人類作為高級生命,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是拉近和溝通自然與社會的重要橋梁和媒介,在整個歷史進程中,“人——社會——自然”構成了一個復合的自組織演化的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有機的、立體的、多層面的復雜有機整體。過去,由于人類物欲追求的過度膨脹,已對自身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現在,人類已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維護生態平衡,遵循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的認識與保護意識已提升到了生態文化視角的高度,文化廣場的設計與構思也處處體現出了這種理念,向往自然、回歸自然、尊重自然,已成為人類的共識。
二、廣場文化是一個地區或城市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一個地區或城市內在情感的外在表達與宣泄
廣場文化不是一個單純的孤立現象,它總是與所在生態系統內的其它因素有著復雜多樣的關聯,它的生成發展總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環境和條件等基礎上的。在“人——社會——自然”這個重合的自組織演化的有機系統整體中,作為情感載體的人是其中最富生機活力,最富思維創造力的有機分子,是人靠自己的聰慧才智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發展,當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文化和歷史積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了一種自我強烈的情感宣泄需求和情感表達欲望,情感表達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廣場文化因其廣泛的群眾性、通俗性和社會效應的深遠性、輻射性而成為一種較為大眾、顯著的表達方式,一個地區或城市在其發展中累積的情感和底蘊便成為其廣場文化內核的有機構成和生生不息的動力源。因此,廣場文化是一個地區或城市經濟、文化、人文等綜合因素歷史發展積淀的必然結果,是一個地區或城市情感宣泄的需要,是情感表達欲望的外在表現方式。
三、廣場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理念下多樣化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文化解讀
隨著人類科技文明成果的推陳出新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不同的文化類型或文化形式也應用而生。除傳統的報刊、影視及各種娛樂場所的文化形式外,應用現代技術的網絡文化,三維動漫等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過去那種容易造成審美疲勞的單一文化娛樂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人們需要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多樣化文化娛樂方式和內容來滿足不同的審美愛好和調節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如人們在生活方面需要攝入吸收多種營養成份一樣,廣場文化的興起發展也更吻合了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它以其群眾性,滲透性和互動性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也以在眾多的文化形式中自由選擇來享受文化帶來的樂趣,享受文化帶來的和諧,享受文化帶來的生活。正如生物的生態多樣性一樣,世界的文化是多樣的,國家的文化是多樣的,一個地區或城市的文化也是多樣的,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理念下,廣場文化也是多樣化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的一種文化解讀。
四、廣場文化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的一種方式與平臺
廣場文化以其時間空間的開放性、參與對象的廣泛性、活動內容的兼容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提供服務的無償性、活動方式的靈活性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青睞,在內容上,既有陽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藝術表演,也有普及性的大眾娛樂文化,還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情的民間文化文藝,甚至有一些只有在特定時間與空間才可觀賞到的民俗風情展示。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廣場文化的這個優勢和特點,在組織廣場文化活動時,盡可能讓人們能領略到這些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及其所蘊含的民俗倫理,民俗心理和民俗審美等,將其逐漸融入現代人的文化意識、文化活動、文化生活及民風民俗之中,有力推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傳承和保護。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了廣場文化在“人——社會——自然”這個復合的自組織演化的系統整體與其他要素的關系,了解了廣場文化生成發展需要的背景、環境、條件及其在整個系統中的地位與功能作用,也就了解了廣場文化的資源生態位和功能生態位,也就是多維生態位,在以后的廣場文化構建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它的維度,把握它的發展方向與功能作用,確定它的最佳坐標位置,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發揮積極的助推功能,為推動地區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簡介:吉爾格拉,群眾藝術館;趙曉東,正高,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文化藝術創作研究所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