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從古至今幾千年都離不開音樂與文化它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蒸蒸日上的同時,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多,恩格斯所說:“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勝者……”。合唱作為一門藝術,標志著一個國家、社會的音樂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它也是一個國家、社會的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合唱是群眾活動的藝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聲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它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繁榮以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廣大群眾通過合唱活動不但豐富了生活還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而且大大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審美能力、從而提高了藝術修養,增強了集體主義觀念與組織凝聚力,有利于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所以大力開展合唱活動對構建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合唱是一種群體性,共同性、多聲性的語言性的聲音藝術,是人聲和諧美的結晶。它具有人聲交響的特征,在旋律上變化萬千,而且有復調美,節奏美、和聲美以及各聲部之間所形成的對比美。合唱要求每個成員音準,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統一、力度融合、聲部和諧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較好的藝術效果,因此進行科學的合唱訓練,就顯得極其重要。 如何在合唱輔導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實際工作談一些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加強發聲訓練與呼吸訓練
我們的合唱隊員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 他們的聲音白,淺、扁、下巴緊、口腔打不開。針對這種情況就要讓他們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豎著張口,微露上齒、舌頭放松放平、口腔就打開了。然后練習以下幾點:
1.采用哼鳴的基本練習 ,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閉上、舌頭平放、口腔內部要打開,好象閉口打哈欠的感覺,感到聲音向高位、額竇、鼻竇處擴展。
2.單母音或多母音的方法進行訓練。單母音的練習,從小字一組的A音開始,可多個聲部同時進行,通常先練習開口音“啊”,按照半音音階上下行的方法進行練習。發音穩定后再進行多母音的練習。
3.連音與頓音的練習。連音的練習主要表現于聲音的連貫優美,只有連貫的聲音才能唱出動人的旋律線來。連音的練習發音吐字要清晰,氣息保持穩定均勻,不能忽大忽小;頓音的練習要求唱得清晰,短促、靈活、富有彈性而明亮集中。練習時要注意一字一音的靈活性和一字一音的連貫性。
在發聲練習中要注意結合咬字吐字的練習,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培養用聽覺去辨別和調整聲音的能力,隨時糾正那些不正確的唱法,比如聲音位置不能太靠前,以避免聲音發散、發白要強調用“豎著唱”的感覺。
氣是聲之源泉,是發聲的動力。我國唐代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的論述。世界著名歌唱家卡魯索也說過:“一個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對與呼吸器官的操縱和運用是否建立了強固的基礎。”這說明運用好氣息是學好聲樂的基礎,只有掌握正確的呼吸后,才能獲得理想的聲音。切忌歌唱時吸氣生硬,聳肩、臉紅脖子粗,吸氣要自然放松,控制好歌聲使聲音能大能小來增強表現力。我們在訓練時首先要掌握正確的和容易做到的方法進行練習,比如像聞花一樣做深呼吸,微笑提笑肌及打哈欠時的感覺中去體會。
一般用兩種呼吸方法進行訓練。
1.先要端正姿勢,然后口鼻一起緩緩吸氣,氣要吸得深一些,量要適度,吸得太多反而會僵住。吸后停留幾秒鐘,保持住,止氣,然后慢慢地用“嘶”的聲音有控制地徐徐吐出。要求能均勻地往外吐氣,保持吐氣的時間越長越好,但不能勉強,否則會出現緊張的狀態。
2.緩吸后,用跳音“嘶、嘶、嘶、嘶”將氣呼出,氣息呼出時,應節制,均勻、有力。練習時聲音要由氣息支持,發每個音都要有氣息的支持點,聲音柔和,圓潤而富有彈性。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在練習中會逐步感覺到了氣息的支持,并且逐步運用到歌唱中去。
二、音準與節奏、速度的訓練
合唱是眾多人參加的藝術,特別強調聲音整體的和諧與協調, 但是要做到這些的確不容易,因此對音高與節奏的要求很高。音準是合唱最基本的要求與必要前提。首先必須重視練耳,耳朵聽不準音,就談不上唱準音。在音準不佳的情況下,可以先用鋼琴帶著練習,逐步達到唱準音。
合唱排練中我覺得在以下幾個地方容易出現音準的問題:一是起音,收音和尾音處;二是高音區;三是音階跨度比較大的起音;四是半音處;五是變調處。
音準的訓練要由淺至深的練習,先練習唱音階、音程,再從中音區開始練習音階音準,再逐漸向高音區兩邊擴展。再進行簡單的二部和聲視唱,變化音從一個升號、一個降號開始,從上下臨近的變化半音練起。這些問題,都要下功夫逐個的加以解決。
節奏、速度等是構成音樂的骨架,對于音樂的表現、塑造音樂形象、有著不能忽視的作用,只有在歌曲的演唱中遵循它的規律,才能演繹出優美的音樂。在合唱活動中聽眾常會根據合唱隊的整齊、準確進來與結束來衡量合唱隊的音樂素質。反之有經驗的就會聆聽歌曲每一個節奏,與之有同樣的“心拍”。如果每位隊員的節奏不統一,各唱各的,這樣就會破壞合唱藝術的完美。節奏又與速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了節奏但每位隊員的速度不一致就不可能達到統一,因此在演唱不同的合唱曲目時要根據作品的內容,風格、選定一個比較合適的速度,然后根據各個樂段與樂句的內容需要,設計好速度的對比與變化。
合唱隊中每個人的基礎不一樣,那么培養良好的節奏感是合唱輔導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排練之前必須進行節奏的訓練,如加強平穩節奏的訓練,不同時值的附點音符節奏、切分音節奏、三連音節奏、變化節奏訓練及兩部交錯節奏訓練等,以提高隊員節奏變化的反應靈敏性,使每位隊員無論遇到任何節奏和速度的作品都能應付自如。
三、和聲訓練
和聲能體現音樂的風格和時代,和聲賦予音樂以立體感、層 次感通過和聲的明亮和暗淡、協和與不協和來變換、烘托背景,渲染氣氛,從而增強音樂的感染力。我認為合唱的根本價值和意義正在于“合”,建立和聲概念以及互相合作的和聲訓練極為重要。我們在訓練時,要讓隊員在練習時不能只管自己,不僅能聽自已的聲部,還必須能聽到另外聲部的和聲效果,然后不斷調整自己的音準、音色和音量,使自己的聲音與集體的音響一致,各聲部之間要清晰。絕對要防止一聲部壓倒另一聲部的現象,要能互相協調,達到默契合作,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加強和聲的基本訓練,堅持進行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聽音訓練,這種訓練可以從旋律音程開始,逐漸到和聲音程,從分聲部默唱到視唱,從單聲部訓練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的合唱練習。
四、作品的情感要求
合唱是情感的藝術,它是最擅長于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在合唱中應該重視理解作品中的情緒和情感才能表達出作品的理想境界。在排練合唱作品時,要啟發隊員進行意境想象。具體做法就是在排練的過程中,通過用簡練、生動、形象、感人的語言來描述作品的基本內容,以及作品的情感、風格、音樂形象、結構特點等作介紹,使隊員對作品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并進行意境想象引導他們進入角色來調動真情,才能夠十分投入地演唱并獲得比較理想的藝術效果。只有這樣隊員本人受到感動,產生激情,心中有了情,眼前就有了畫面,比如唱《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眼前就要呈現出敦煌的美麗。在《牧歌》中描繪出一幅藍天、白云、草原、羊群的動人的畫卷,讓人沉醉于其中,仿佛自己融入到了真實的境界中。在《在太行山上》中又感受到太行山上的游擊健兒在高山密林深處打擊敵人的威武形象,塑造了太行山上抗日軍民對勝利滿懷信心、朝氣蓬勃的形象,這些都是作用于人的情感,使觀眾進入作品的意境與藝術形象之中,這樣就會引起共鳴、激動和聯想共同得到一次美的享受。
總之輔導一首合唱作品要注意主旋律與其它聲部的關系,聲部的進入、各聲部的節奏、休止符等等通過講求音色、力度融合、清晰豐滿的和聲,優美感人的意境來完成一首作品從而塑造一個完美的音樂形象。只有由簡到難,循序漸進,根據合唱隊員的情況采取一些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輔導,團結協作就一定會唱出優美,和諧的合唱效果。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