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還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家庭,他們弱勢群體其子女教育問題也成為備受公眾關注的問題之一。文章闡述了弱勢群體子女教育不公平現狀,關愛弱勢群體子女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結合當地特色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公益文化職能,通過政府,社會和弱勢群體本身從多維角度來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 弱勢群體;教育;解決對策
當今時代已經被人們稱之為“文化戰略時代”。興化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建設全面小康新的發展階段,提出建設“富庶興化、生態興化、文化興化、和諧興化”目標,把文化建設擺上了突出位置,這無疑是堅持科學發展的戰略抉擇。
但近些年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文化興化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弱勢群體子女教育的不公平問題也成為備受公眾關注的焦點。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其中“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弱勢群體子女教育的不公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平與正義目標的達成,制約著經濟與社會的全面進步。所以關注弱勢群體子女教育的不公平問題并認真探討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途徑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弱勢群體子女教育不公平的現狀
根據我市統計,我市貧困人口具有總量高、原因多、標準低以及區域之間分布不平衡性大的特點。目前我市這方面的弱勢群體主要由三方面的社會成員構成:一是貧困農民;二是下崗失業者;三是進城民工。
盡管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弱勢群體的子女在受教育權利上是平等的,但這只是“應然”上的平等。而事實上弱勢群體子女在受教育的機會上是不均等的,亦即“實然”上的不平等。特別是藝術教育,特別是弱勢群體子女,基本得不到藝術方面的教育和培訓。
二、關愛弱勢群體子女教育的必要性
弱勢群體一般是指社會中的弱者,即需要給予特殊關愛和照顧的人群共同體,社會學理論認為弱勢群體是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勢群體的出現有生理和社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兩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是與個體的生物性發展相關的,如年幼、年老、殘疾、體弱多病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社會因素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時甚至是關鍵的,如下崗失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等也會弱化一個人的生存與競爭能力。
教育是一種公共資源,不同于商品,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最重要的工具,如果分配不公平將會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觸及社會公正的底線。從孔子提出“有教無類”這一樸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到今天,讓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讓每一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都能受到合乎社會發展及其身心需要的最好的平等的教育,仍然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理想之一。
三、踐行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問題
目前,社會上流行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有經濟條件的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到這些地方“補充養分”,提高孩子們的素質。對于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文化館具有公共性、人民性和開放性,而輔導和培訓是文化館的重要職能之一。如何給予貧困家庭子女平等自主的教育選擇權,給他們學習多種文化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的關注、關愛與支持,更需要我們文化工作者實際行動。
為此,我市文化館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積極開展幫扶政策。首先,我館聯系民政部門從全市搜尋貧困家庭人數,以及小孩就學情況,并且主動走訪社區,零距離接觸貧困家庭,與家長深入交流打消顧慮,使其認識到我們是真心實意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和孩子溝通,了解各自的興趣愛好,并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制定如何提升和培養孩子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然后充分發揮文化館作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職能,我館開辦了面向貧困家庭子女招生的免費藝術培訓班。其中包括鋼琴、古箏、二胡、美術、舞蹈等科目,培訓班根據孩子們各自的興趣愛好,制定了有針對性培訓和輔導計劃,力爭在兩到三年的時間內使其基本掌握至少一項藝術技能。培訓班以“ 學習藝術、學會做人、自強不息”為宗旨,使孩子們在老師的悉心教培育下逐步掌握藝術的基本技能,樹立用知識改變生活的信心。自開辦以來,先后有上百名貧困家庭(包括外來工)的孩子接受了藝術培訓。培訓班的成功開辦,到得社會各界人士和家長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給孩子們創造一片藝術的天地,就是給他們撐起一個愛的天空。他們在這種藝術的熏陶與愛的關懷下,獲得了文化知識,提高了綜合素質,增長了自信、自立、自強、自愛的精神,這種學習將會帶來一生的收益。因此,我館從多角度幫扶弱勢群體子女,無疑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們搭建了學習藝術平臺,為他們跟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平等地擁有享受藝術的機會,這一舉措為建立和諧社會,穩定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嵇亞林.公民文化權利與公共文化服務[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戴珩.江蘇十大文化館研究報告[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興化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