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煥發著生命力,古箏音樂不僅僅是一種民族樂器,也是民族文化通過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從美學的角度來欣賞古箏音樂,我們會發現古箏音樂不僅具有形態美、情態美、意境美,還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之美。因此欣賞古箏音樂不僅能獲得一種美學體驗,更是在享用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
關鍵詞:古箏音樂;美學;文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對未來社會的暢想中指出未來社會應當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這就要求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國現階段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音樂作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精神財富,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在秦朝時就成為了宮廷演奏的主要樂器,幾千年來它的魅力經久不衰,本文主要從古箏音樂的形態美、情態美、意境美以及文化內涵四個方面來談談古箏音樂中的審美情趣。
一、古箏音樂的形態美
古箏音樂的形態美表現為演奏的動態之中,相比其他美而言可謂是動態層面之美。欣賞古箏音樂時,人們不僅僅是耳朵在聽,同時眼睛也在看。所以演奏者的舉手投足、坐姿表情都是音樂欣賞的一部分。古箏音樂的形態美就包含了演奏者的肢體語言,端正的坐姿,優雅的姿態,這些都讓人們在聽的同時,也獲得了視覺上的美感。還有演奏者的面部表情,如偶爾閉上眼,或沉思狀或微笑狀,這些都能激發聽著的幻想,如天馬行空,自由翱翔在音樂的天空中。
此外,古箏音樂的形態美還包括其展現的韻律和音樂演奏技巧。古箏音樂由各種音樂元素組成,演奏者在演奏之中能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創造力,通過豐富的演奏技巧將各種節奏的韻率表現出來,同時配合各種舞臺的效果形成動感之美、聽覺之美,滿足人們對古箏音樂的審美需求。學者漢斯立克指出:“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與對抗、追逐與遇合、飛躍與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例如古曲《將軍令》通過一串串密集的重復音和指法上的變化描繪出古代沙場點兵和戰士奮勇殺敵的情景;《漁舟唱晚》從音樂的節奏的快慢對比中呈現熱鬧與平靜的場景、動態與靜態的對比,給人以動靜結合的音樂美感。
古箏音樂的形態美主要通過視覺和聽覺表現出來,但這種視覺、聽覺美除直觀的感受之外,同時也需要聽者心理和生理氣質的積淀,如此古箏音樂的美感才可體現其充分的價值,即真正美感的體現。
二、古箏音樂的情態美
古箏音樂的情態美,是指古箏音樂其中包含的各種感情和不同的音樂風格,通過引起聽者的共鳴所展現出的情態美。古箏音樂的情態一般有典雅、悲情、壯美三類,這三種不同的風格往往有著不同的旋律美。
美學中的“典雅主義”英文為“Formalism”,又被稱為“形式主義”,在藝術效果上是與“粗野主義”相反的一種傾向,“典雅主義”講求精美。古箏中典雅美類型的音樂旋律多輕柔緩和,呈現娓娓道來的曲風,像小橋流水一般靜靜流過,以一種靜態的旋律美去感染人。如古箏名曲《梅花三弄》,它的音色樸素、純凈,厚重而不拙,強音明朗而不脆亮,每段在結尾處有一段稱為“送”的尾聲,表現出了梅花凌霜傲雪,高潔不屈的高貴品質,正是古箏旋律中典雅美的體現。
寧靜美是通過古箏樂曲演奏表達出的一種令人寧靜愜意的感覺之美。例如古箏曲《雪山春曉》通過完整的樂曲結構曲宛流轉之中,描繪了青藏高原的自然之美,雪山連綿、冰雪融化、春曉在望、鮮花盛開的美麗景色,通過明快的節奏,以景寄情在勾勒美麗自然之景中散發出純凈、愜意之美。
悲情美主要指通過刻畫主體所面臨的摧殘、毀滅、不幸來表達一種振奮人心的藝術效果。悲情作為一種美學概念時并不僅僅是指情感情感意義上的悲傷之情,也指新生源于痛卻止于崇高,不可避免卻具有超越精神的一種美學體驗。悲情美風格的古箏樂在旋律上比較大起大落,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爆發力。例如古箏名曲《漢宮秋月》,就是悲情旋律的代表。它的節奏有快慢起伏,情感跌宕,抒發滿腔的哀怨和不滿,不同于典雅型的娓娓道來。
壯美型的古箏音樂作品多具有史詩的氣質,采用敘事的方式,情感張力很強。壯美型古箏曲旋律寬廣,充滿激昂恢弘的氣勢。比如古箏名曲《戰臺風》就是壯美型旋律的典型,這首曲子表現了碼頭工人為了拯救國家,與暴風雨抗爭的精神。通過飽滿的和弦,急速的旋律,給觀眾以強烈的聽覺刺激,以恢弘的氣質感染人。
三、古箏音樂的意境美
我國的古箏曲目都不僅僅只是一串音符,其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意境美。有的包含著自然美景,有的包含著深厚的人文風情,有的充滿了無限的想象。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古箏音樂時一定要注意到其中包含的意境美,只有感受到了古箏音樂中所包含的意境,才能真正領會一首曲子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其塑造的場景,體會到音樂真正的美感。
古箏音樂的意境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自然風情為意向,音樂內容主要通過自然景色的塑造來打造某種意境;一類是以人文風情為意向,音樂內容主要通過講述人物的故事,通過主人翁命運的欺負來演奏出跌宕起伏的樂曲。展現自然風情意境美的古箏音樂有《梅花三弄》 、《月兒高》 、《平沙落雁》 、《出水蓮》 、《高山流水》等,展現人文風情意境美的古箏音樂有《閨中怨》 、《昭君怨》 、《嫦娥奔月》 、《姜女淚》 、《長相思》 、《戰臺風》等。以自然風情為意向的樂曲重在塑造一種唯美的自然風情,在欣賞這類曲子時應充分展開自己的想像,隨著音樂的變化身臨其境,例如在欣賞《平沙落雁》這首曲子時,腦海里就可以營造出這樣一幅場景“秋冬季節,江水消退,江面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灘。天氣晴朗的某一天,大雁們在天空飛過,有時排成人字,有時排成一字,十分壯觀。一會兒雁兒們飛累了,便降落到沙灘上歇息,一幅多么美的平沙落雁的奇觀。”這便是古箏音樂的意境美。再如欣賞人文意向為主的《昭君怨》時,我們可以發揮同理之心,想象自己若是個奇世的美女子,但自己的夫君卻從未認真看過自己一眼,卻因為政治的需要讓自己遠嫁邊陲,那其中的哀怨,那其中的意境美便立刻就出來。
古箏的意境雖然是是有自然風情與人文風情之分,但是通常來說都是二者都包含有之的,只是賞析的需要,所以對其進行了哪種類型為主的劃分。比如《平沙落雁》這首曲目,雖然是塑造平沙落雁的自然景觀,但是也表達了一種“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的情懷。
四、古箏音樂的文化美
我國的古箏音樂不僅具有旋律美,意境美,還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很多古箏曲子幾乎都有同名的詩詞,或者是有人文典故。它不僅是一種音樂,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淀,體現著深厚的文化美感。例如家喻戶曉的“伯牙絕弦”的故事,就蘊含在《高山流水》這首古箏曲目中。“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流水”。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古箏曲《高山流水》同樣用其清麗脫俗的曲風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對友情及承諾的堅守的精神。
中國古典詩詞賦予古箏創作以靈感和想象的空間,許多古箏樂曲取材于詩歌,戲曲,對古箏樂曲的欣賞不可忽視其背后深厚的音樂文化因素。例如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取材于岳飛詞《滿江紅》,講述了岳飛感天地,泣鬼神,豪氣沖天的悲劇。古箏曲《楓橋夜泊》的創作則來源與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涉及落月、啼烏、霜、江楓、漁火、人、城、寺廟、船和鐘十四個意象,不僅構成一幅中國水墨畫,而且給音樂創作提供了取材。《楓橋夜泊》呈現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哲學和美學精神。
總之,我們可以說,對古箏音樂的美學欣賞,并不僅僅是單純地欣賞音樂的外在形態之美、韻律之美,更重要的是感受人類優秀古箏文化的美感的一個過程。在對古箏音樂的欣賞中,我們不僅獲得了心理的陶醉,身心的舒暢,更是享用了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體會其中的內在之美。
參考文獻:
[1]梁茂春著.中國當代音樂[M].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 .
[2]汪莎. 傳統古箏演奏特點分析[J]. 藝海,2011(05).
[3]周璟. 淺議古箏學習中想象力的培養[J]. 甘肅科技,2011(20).
[4]曲明明.從《楓橋夜泊》看古箏藝術的文化內涵[J].音樂天地,2009(08).
[5]郭瑞玫.論古箏藝術中的審美體現[J].大舞臺,2011(08).
.
(作者簡介:佘 艷(1972-),女,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