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吉祥文化有著鮮明強烈的民族特征,它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所要繼承運用、開拓創造的堅實基礎和獨特法寶。它能使現代設計文化內涵深厚、民族風格瑰麗而獨樹一幟。文章將主要探討現代平面設計中傳統吉祥文化的借鑒與運用。
關鍵詞:平面設計;吉祥文化;創新
吉祥一詞早在兩千多年前已有——《莊子》:“虛室是生日,吉祥止止。”唐代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吉祥文化,可以說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一、中國傳統吉祥文化
人們不僅創造了數不勝數的吉祥字、吉祥辭、吉祥語和吉祥聯,而且還創造了許多寄意托情的吉祥神、吉祥物、吉祥俗和吉祥圖。
1.吉祥圖是一種吉祥符號,在中國傳統的風俗理念中有驅惡避邪的作用,能使國泰民安,如:盤長圖、古錢圖、方勝圖等。
2.吉祥俗是由于吉祥活動、吉祥心理需求而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吉祥風俗,每一種吉祥俗都有它的特點、習慣,如:節日吉祥俗中,湖南岳陽在端午節中要賽龍舟,云南傣家在潑水節中要相互澆水。
3.吉祥物分動物、植物、器物三大類,都代表著不同的吉祥喻意,比如:龜、鶴喻意長壽,百合、蜜桃喻意百年和合,戟、瓶喻意吉慶平安等。吉祥神包括福、祿、壽三星,還有財神、喜神、灶王、月下老人等,是傳統觀念中的幸福使者。
4.吉祥字、詞語、聯包含喜慶、祥和的喻意,常被用來增加喜氣、驅惡避邪,單純的數字也有不同的喻意,如“一步登天”、“一團和氣”、“四季平安”等。
二、平面設計中的中國吉祥文化的象征形式
1.觀念象征。觀念象征,即某些觀念的象征表現。其中,被表現的對象是象征形象本來意義之外的其他抽象觀念。例如,在我國吉祥文化中,松柏象征“民壽”的意義,紅色象征“歡樂”、“吉祥”的意義,玉鐲象征“團圓”、“完關”,中國結象征“團結”的意義等等。如作品《園》是第二屆斯棣強全國大學生平面設計基金未來設計師大獎獲獎作品。玉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玉鐲是華人心目中完美吉祥的象征,作者賀師洋把中華民族五千年以至上萬年不絕的象征碧玉玉鐲上作了一塊缺口,這缺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之形,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臺灣。
2.生命化象征。生命化象征:即被象征的內容訴諸于動植物生命的形象,或對民間造物的象征形狀賦之以生命,使之具有生物的動感或人的靈性。把某些抽象或價值圖式加以具象的生命化表征,用關麗的意象去涵納良好的心愿并使之在生物形象上得到象征性的藝術結合。
三、傳統吉祥文化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借鑒與運用
色彩在現代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總是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意義,如:道德、信仰、風俗習慣等。因民族文化、地域等原因的不同所喜歡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可見,色彩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吉祥色對比強烈,富于新鮮、厚重、熱烈,極具裝飾性的特點,體現的是美好、祥和、喜慶,是富貴的向往。中國人對吉祥色尤為講究,一般以紅色最為突出,這從國旗的運用上便可看出。紅色體現的是中華文明精髓背景色調—熱忱、團結、奮進、昂揚、永不屈服等民族品格。無論是何領域,人們最先以紅色為參考對象,如:服飾上唐裝為例,就是這一鮮明例子。再如:古時客棧幌子旁懸掛著的燈籠,既為區分黑夜顯眼,又為喜慶、吉祥。而現今,在旅游興盛之際,人們上山求福時,歸家總會帶有“一生平安”、“一帆風順”等紅腰帶,以達到心靈的慰藉。紅色是中國的象征,紅色的宮墻,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婚禮,紅色的春聯;紅色是激情和運動的顏色;紅色是喜慶與祥和的顏色;紅色是民俗與文化的顏色;紅色也是北京奧運會會徽顏色的主色。紅色在中國包含著一切美好的事物。
用形象諧音表現吉祥內容是象征寓意手法之一,例如,魚諧余(富裕),蓮花諧連(不斷),貓蝶諧耄耋(長壽),冠諧官,盔諧魁,鹿諧祿(升官),花瓶諧平安,戟諧吉,磬諧慶,風燈諧豐登,蝙蝠諧福,喜鵲諧喜,芙蓉諧榮華等。這些手法給當代平面設計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創意空間。在澳門回歸的招貼中,有許多設計者都不同程度地運用蓮花形象和“花好月圓”之類的創意來表現祖國統一的精神思想,但大部分只是從形式上圖解式的套用與單純的圖形再現,并無深層次的詮釋。更高層次的要求是:每一個吉祥圖形必須揭示出形態的本質,必須具備人類情感的種種特征。它體現在平面設計的節奏韻律、對比統一、鮮明性、啟發性和豐富性等特征之中。它是經過提煉的,大眾能接受的,運載著一定的情感而形成的圖形。試想一張荷花的數碼傳真照片能給人們帶來連綿不斷的諧音聯想嗎?顯然不能。比喻暗示是另一象征寓意手法,是中國吉祥文化中一種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如:牡丹象征富貴,松鶴、桃子、靈芝象征長壽,葫蘆、石榴比喻多子,竹象征平安,龍、鳳、麒麟象征祥瑞等。最具代表性的龍鳳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物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形態,與之相適的祥云也有不同的形態。如今,傳統的視覺形象不時出現在包裝設計、織物圖案上,它們似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如何正確、系統、科學地利用我國的傳統吉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進行再創造,將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張滿菊.淺談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J].懷化學院學報,2009(6).
[2]詹文瑤.現代平面設計中的吉祥情結[J].裝飾,2006(3).
[3]黃青.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載體——吉祥圖案[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4).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