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古至今,藝術家們都在不斷的嘗試著尋找一種新的裝飾方法,裝飾設計的原則并不僅僅是觀賞,要掌握適用、經濟、美觀三個原則,現代主義設計是把裝飾與結構同化,創造出了“無裝飾的裝飾”。后現代主義則大量利用歷史裝飾動機進行折衷主義式的裝飾的一種設計風格裝飾畫有其獨特的藝術使命,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對人民群眾起了一定的促進和影響作用。由于中國傳統歷史悠久、外來因素的影響中國將發張出屬于自己的發展路線。
關鍵字:裝飾畫;風格
從古至今,藝術家們都在不斷的嘗試著尋找一種新的裝飾方法,即要符合社會的需求,又要體現生活的特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的發生著改變。
裝飾畫的起源最早應該是在新石器時代彩陶器裝飾紋樣,如魚紋、人紋、幾何紋等一般經過夸張變形具有情趣的圖案組成。裝飾藝術的新潮起始于二十世紀20-30年代的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它與歐洲的現代主義運動幾乎同時發生,彼此都有一定的影響。1925年在巴黎舉辦了大型展覽“裝飾藝術展覽”,該展覽向人們展示了“新藝術”運動后的建筑與裝飾風格,在思想與形式上是對“新藝術”運動的矯飾的反動,它反對古典主義與自然主義及單純手工藝形態,而主張機械之美,從現代設計發展歷程看,它是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的。“裝飾藝術”運動并非單純的一種風格式樣運動,它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傳統的設計運動。即以新的裝飾替代舊的裝飾,其主要貢獻是在造型與色彩上表現現代內容,顯出時代特征。
裝飾設計的原則并不僅僅是觀賞: 要掌握適用、經濟、美觀三個原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并且三個原則也不是個個孤立著的,而必須是有機統一的,注意了經濟實用而忽略了美觀,不行,這樣做,無疑是美術。只注意了美觀而忽略了經濟、使用,也不行,這樣就會變成“紙上談兵”。 近代在傳統師傳方法衰敗和西方教學方式傳入的影響下中國的許多傳統的設計丟失了。中國的設計日益衰敗。設計這一過程自古就存在,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而產生的。在人類一步步從野蠻邁入文明的過程中,設計也隨之改變,其水平也不斷地提高。設計是一個過程,是一種文化,它的核心也是展現文化特色,既然是文化必然有自己的本質屬性、民族的屬性。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設計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內涵和特點,是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接受過幾次外來的設計思想,但沒有產生大的變化。但到了近代,中國的傳統設計出現了段痕,一些西方設計思想也漸漸滲透進來,對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現代藝術中有所表現。
市場上流行的裝飾畫有:印刷品裝飾畫、實物裝飾畫、手繪裝飾畫。裝飾畫按照制作方式來源分為:(1)油畫裝飾畫,(2)曲線動感裝飾類,(3)木制自然裝飾畫,(4)子攝影裝飾類,(5)絲綢布藝裝飾類。
1、油畫裝飾畫:是裝飾畫中最具有貴族氣息的一種,它屬于純手工制作,同時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臨摹或創作,風格比較獨特。現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油畫題材一般為風景、人物和靜物。
2、曲線動感裝飾類:以優美的圖案、清亮的色彩、抽象的想象空間、充滿動感的效果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3、木制自然裝飾畫:以木頭為原料,碎木片拼帖而成的寫意山水畫,其層次和色彩感比較強烈;木頭雕刻作品,如人物、動物、非洲臉譜等;或選用了一未經雕琢的材料,如帶樹皮的木塊、原色的麻繩等。
4、電子攝影裝飾類:經過電子設計、具有很好的戲劇性,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時代感。
5、絲綢布藝裝飾類:通過絲綢、比較抽象,有新奇的效果,能起到別具一格的裝飾效果。
現代主義的設計曾經一度否定了裝飾。我們都知道,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是受到現代藝術運動以及“新建筑”運動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民主主義色彩,強調機械美、功能美、主張理性化的設計,主張簡潔、實用,否定裝飾的作用,把形式與功能的關系對立起來,從而發展出與以前不同的設計風格。
現代主義設計對裝飾的排斥并不意味裝飾的消失。相反,裝飾又以新的形式出現。英國學者彼得·柯林斯在《現代建筑設計思想的演變》一書中寫道:“是否的確由于十九世紀過分運用裝飾而導致了廢棄裝飾,還是裝飾只不過改換了打扮?”他認為,“裝飾并未來亡,它僅僅是不知不覺地融合于結構之中了”現代主義設計是把裝飾與結構同化,創造出了“無裝飾的裝飾”。
后來后現代主義設計又重新對裝飾做了審視。隨著人們對國際主義風格的厭倦,到了60年代,設計師們推出了“波普設計(pop Design),滿足大眾的審美趣味。追求雅俗共賞的目的。色彩與裝飾因此被重新運用。并且在70年代里興起了多種“后現代主義”風格,反對國際主義設計的單調形式。“后現代主義”設計指的是“在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上大量利用歷史裝飾動機進行折衷主義式的裝飾的一種設計風格”它有明確的時間段,從70年代持續到90年代初,之后便開始衰退
裝飾畫有其獨特的藝術使命,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對人民群眾起了一定的促進和影響作用。由于中國傳統歷史悠久、外來因素的影響中國將發張出屬于自己的發展路線。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