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為人的精神層面表象化的一種形式,可以反映出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等諸多方面。它記載著人類在不同時代的社會面貌、生活狀態,是人類文化的載體。而在人類美術史的發展中,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便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形式。而在眾多的民族藝術發展中,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和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對我們的影響最大。中國畫是中國繪畫的國粹,而油畫是西方本土的畫種,它們都是在各自文化背景上產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從封建時期的百家爭鳴到焚書坑儒,西方繪畫從文藝復興藝術的再創造到第二次大戰的萎靡不振,究其原因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東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
在欣賞東西方美術作品時,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從畫種上分,可以分為中國畫和油畫,它們是東、西方兩大繪畫體系的典型代表。從種類上分,西方繪畫可以分為宗教畫、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等。而東方繪畫則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
東西方繪畫材料的不同,是造成它們各自向不同方向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繪畫材料上,中國畫用墨或國畫顏料(包括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而油畫是油性顏料,用油調色。油畫顏料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才進行調和。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產,裝入錫管,顏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顏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顏料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顏料的性能有助于充分發揮油畫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在畫質上,中國畫主要是以絹、帛、紙為材料,所以它決定了中國畫顏料使用的調和劑傾向于水性,而西方繪畫主要是畫在以灰膠作底的具有一定硬性的墻壁上、畫布上和木板上,所以,它決定了西方繪畫使用的調和劑更傾向于油性。
在技法上,中國繪畫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墨線為基礎,十分講究骨力。中國畫家不僅用它來表現一切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而且還用它來揭示物象的內在精神和畫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國畫的線條具有一定的獨立的美學價值。中國畫家運用毛筆的筆尖、筆肚、筆根產生不同味道的線條。運筆時候還具有中鋒、側鋒、臥鋒、逆鋒、拖鋒、藏鋒等筆勢變化。“十八描”、“十四皴法”豐富地體現了線條和墨畫的疏密、輕重、濃淡、干濕等相反相成的法則,這些法則體現出一種音樂性,抽象性、情緒性、感情性,畫家通過用筆的疾徐、聯綿、鈍銼、剛柔等所造成的時間性的運動感、節律感,使畫家的主觀情感留駐于紙上。所以中國繪畫也可以說是線的藝術。它的形式美感,是線條交織的節奏而產生的音樂性的美感。中國畫的色彩同樣是抽象性的,它不模仿具體物象的色彩,著意構造色彩的調子。中國畫的“墨分五色”就是說墨的韻味可以造成豐富的色彩錯覺,產生閃爍的色彩。此外,中國畫還重視空白的運用,有“虛實相生”的效果。中國畫與書法有很深的淵源,即“書畫同源”、“書畫同法”。中國畫還經常使用印章,是點綴,也能增加韻味和美感。而西方繪畫顏色多次覆蓋,普遍較厚,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能使繪畫堆塑成淺浮雕一樣的立體色層,也能用透明色造成層層罩染的豐厚效果。西方繪畫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調組成,運用光線,陰影和層層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的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在藝術表現上各不相同。西方繪畫的審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追求對象的真實和環境的真實。為了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十分講究透視法,喜歡用線條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他們按照近大遠小,近高遠矮的基本原理進行創作。所以物體在平面上也能呈現出三維空間感覺的立體效果,生動、逼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在中國畫家的意識中幾乎沒有透視的概念,是一種平面的效果。他們不在意表現主體的比例是否恰當,是否逼真。而是注重營造意境,注重主觀感受的表達,他們覺得藝術要表現的是經過眼睛的過濾,并且攙雜了心靈的感受之后再加以變形的世界,他們憑直覺揮灑,并不把技法放在第一位,他們認為過分強調技巧會妨礙他們思想與靈感的自由表達,他們只求神似。概括的講,如果中國畫尚意,那么西方繪畫則尚形,中國畫重表現,重情感,西方繪畫重再現,重理性,中國畫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局限,西方繪畫則嚴格遵守空間和時間的界限,總之,西方繪畫重再現與寫實,同中國繪畫的重表現與寫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東西方的藝術作品都是真實的,只不過,西方是客觀條件的真實,自然屬性的真。而東方的藝術作品是感知的真,是情感意味的真。崇尚理性人文主義的西方繪畫美學認為藝術創作必須上升到理智,這樣才能把握事物中的必然規律,并把它表現在一個藝術形象中,使之成為客觀的摹本。中國繪畫重神似,即把描繪物體當作藝術家本人思維情感的媒體來看待。通過藝術語言,借助藝術手段再造的境界納入到一個藝術的意境范圍。最后結果使表現的物象能充分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意識為目的。所以表現筆墨之中的物體、色彩等關系常常是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客觀自然,而帶有很多的主觀成分。
東西方繪畫存在著鮮明的差別。從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深一層研究,是觀察方法的不同,再深一層剖析,是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正是由于這些不同,才使得世界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但是它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也有其共同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他們都是直接可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體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抒發畫家對客觀現實的感受的。不管它們之間有何差異或相同,它們都能給人們以美的熏陶和享受。我們應該博采眾長,汲取營養,豐富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底蘊。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