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是以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素材來反映生活的一個過程,暑假的期間,筆有幸和朋友結伴去異地他鄉拍攝紀錄片,一個多月的拍攝結束了,一周的剪輯也過去了,筆者拍攝的并不是什么大片,不過是在這過程中用一雙眼睛去觀察這個多彩的世界。
關鍵詞:紀錄片;運動光影
紀錄片是以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素材來反映生活的一個過程,暑假的時候我有幸和朋友結伴去異地他鄉拍攝紀錄片,一個多月的拍攝結束了,一周的剪輯也過去了,我拍攝的并不是什么大片,不過是在這過程中用一雙眼睛去觀察這個多彩的世界。
這一個月來我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但更多的是孤獨,很多的感受是孤獨的,當視線專著的看著鏡頭里的世界,這個世界就剩下了我一個人,我不能太多的參與他們的生活,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我只是一個記錄者,我記錄著運動光與影的靜止,我觀察著風起云落,我觀察著大自然里最真實的一面,就象我是個局外人一樣。
在這一整個月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拍好紀錄片首先要知道何謂紀錄片,紀錄片首先是一種看法,一種觀點,一種對于人生對于自然的世界觀,紀錄片作為一種理念,它永遠以自己獨特的方法和視角去觀察,描述,記錄世界,既有對那些社會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關注,也有對現代社會經濟飛黃騰達的反思,更有對大自然潮起潮落的客觀記錄。
拍攝者與被拍攝者永遠是處在一個平等的視角上進行平視,對等的交流,包括怎樣適應惡劣的環境,怎樣與你拍的對象融入一體,怎樣站在被拍攝者的角度與被拍攝者同等的思維,同樣的角度,同樣的喜怒哀樂,我們要做的就是與拍攝者交朋友,讓他信任你,不在懼怕攝像機的存在,而是坦率的接納乃至于忽略忘記這種存在。
在拍攝紀錄片中,現場的聲音是記錄真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忠實的記錄下同期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實有時并非如此,我們很多節目的同期聲要么拒絕錄入“嗓音”,要么根據主觀需要隨意開啟關閉同期聲,要么配以后期模擬音響,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最好還原同期聲的辦法就是外接一路話筒收音,成為混合音響。
拍攝現場常常是復雜的,紛亂的,對于紀錄片而言,場面不受我們控制,在人物眾多的嘈雜場面,我們常常會面對不知所措的情況,實現預定的很多拍攝方案拍攝角度,但到了拍攝現場很多事情都會出乎意料,讓人手忙腳亂,這是考驗人是時刻,環境的變化,組員的建議或者其他人的提示常常會干擾我們的初衷,所以我們應當學會排除干擾,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清醒意識。
當然最重要的是,一部紀錄片在拍攝時,彰顯紀錄片的屬性最重要的是確立紀錄片的主題,在真實記錄現實的基礎上,圍繞一個主題,對現實素材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體。一旦確立了主題,實際上就劃定了一個拍攝的方向,從而使得拍攝工作在事件進行的過程中選擇得當,不會顯得無從下手,搞不清楚該拍什么不拍什么。因為,當一個事件發生時,往往涉及不同的人物,包含不同的人物關系、人事關系,從而構成許多方面的不同主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每天24小時不停機地跟拍事件所涉及的所有人的所有言行,必須有所選擇地去拍。而這種選擇的依據,就是對于主題的把握和判斷。
當然,對于主題的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紀錄片編導者創作能力的具體體現。而這種能力是需要一個培養錘煉過程的。
把握主題是以現實為第一位,發掘現實的人和事當中所包含的最有價值的主題。由于這一點不容易做到,因此許多紀錄片工作者在實踐中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生活空間》(《百姓故事》的前身)的編導們,面對感興趣的人或事,一時把握不準主題時,就死盯住拍,寧可多拍編輯時用不上的東西,也決不讓有價值的東西從眼前溜掉,而后悔沒有抓拍下來。這種做法由于符合紀錄片拍攝的規律,所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人們看到《生活空間》節目中許多生動的情節和精彩的細節時,會發出感嘆:這是怎么拍下來的?甚至有人懷疑這些是不是擺拍的。實際上,都是勤能補拙和善于發現、善于抓拍的結果。
一部好的紀錄片在光與影,主題,真實性以及同期聲上需要格外注意,在紀錄片的創作中,對于種種的屬性注意中還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和磨礪階段。
參考文獻:
[1]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 君(1992.10-)女,現就讀于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