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新聞改革的加深,觀眾對連續報道、追蹤采訪一類的新聞越來越喜歡,這種采訪會針對一些突發性的熱點事件或熱門話題進行多角度、動態性、長篇幅的跟蹤報道,“關注百姓焦點、傾聽百姓呼聲、解答百姓疑惑”是中央和各地地方電視臺開辦追蹤報道節目的宗旨,因為它具有單刀直入的針對性和伸手可觸的親近感,新聞沖擊力較大,觀眾易于接受。因而被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采用,筆者就如何做精做好追蹤報道、提高媒體的權威性進行深入探討。
一、追蹤報道的界定和應用
1.追蹤報道的定義
追蹤報道,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段內,對一宗新聞事件連續不斷地跟蹤報道,天天報道或幾乎天天報道,報道事態的最新進展。
在新聞學中,我們常把“追蹤報道”稱之為“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就是對真正的新聞不滿足于“一報了之”,而是關注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過程,并作詳細的挖掘和追蹤,適時地給予報道。
2.追蹤報道手段的應用
90年代,追蹤報道引入我國后被許多新聞工作者采用,至今越來越流行,特別是在評論性的電視新聞節目中追蹤報道已成為重要的方式之一。馬克思曾指出:“只要報紙有機地運動著,全部事實就會完整地被揭示出來。”追蹤報道完全可以承擔起這個艱巨的任務,這在于新聞事實的展開、曝光有個過程,要把這個過程的全貌及時、客觀地展現給讀者,非追蹤報道不可,這意味著追蹤報道不是一種新聞文體,而是一種報道手段。在電視新聞追蹤報道中常常會采用大量現場同期聲還原事件現場,有的干脆進行實況轉播,讓報道和事件的發生發展同時進行,全面、及時反映新聞事件的全貌和進展。
二、追蹤報道的特點
新聞追蹤報道既有一般新聞報道的共性“以事實說話”,同時又有其鮮明的個性,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個事實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及它發生的背景、未來的趨勢等,重點挖掘新聞背后的東西,特別關注新聞所蘊涵的深意。如《人民日報》的“一月一題”、《光明日報》的“每月聚焦”、《新民晚報》的“焦點新聞透視”等欄目,往往選擇一個時期里引起普通大眾極端關注的事件,對其進行深入的連續報道。它們的一個共同點都是著眼于背景材料的分析,著眼于新聞事件的量變和質變,進行立體式的報道,大都致力加強報道內容的力度和厚度。其優勢引人注目,宣傳效果強,容易形成一定的輿論強勢。這種報道手段的共有特點是:
1.時效性。即突然發生的新聞事件或雖不是突發性新聞但為新聞媒體新近披露的事件。
2.重要性。一般是廣受關注的事件。
3.連續性。事件新聞特征的表露不會一次完結,在其首次報道的新聞事件基礎上,連續不斷地出現新的新聞事件,或新聞背后鮮為人知的事件,一環扣一環,高潮迭起。
4.可看性。因其事件新、奇、重要,以及事件結果的無法預知性,而使觀眾強烈關注,往往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
三、追蹤報道方式
追蹤報道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公開追蹤,這種方式在國外被“帕帕拉齊”們所使用。例如,港臺專門追逐名人、偷拍名人私生活照片并以此賺錢為生的記者;
另一種是非公開追蹤,即隱性采訪,記者為了獲取第一手材料,隱藏身份用暗拍方法進行采訪。隱性采訪是追蹤報道中常用的一種采訪方法,例如,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節目大量使用暗訪、“偷拍”等方式,揭露觸目驚心的社會暗角。新聞媒體對于一些通過正常采訪無法得到的新聞素材,運用隱性采訪的手段,全面、真實地了解事實真相,滿足了廣大民眾知悉社會真實情況的要求。
四、做好追蹤報道應堅持的原則
1.取信原則 ——從百姓關注點切入
新聞報道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才能取信于受眾。追蹤報道要從百姓關心的話題、關注的事件,社會輿論關注的新聞事件入手,沿著事件變化發展的軌跡和受眾關切的眼光進行跟蹤報道,這樣才能夠緊緊抓著觀眾心里,拉近新聞與觀眾的距離。
例如,2011年10月1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走基層欄目追蹤報道了內蒙古土豆滯銷問題,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媒體報道不是簡單的報道滯銷現象,而是通過報道與其相鄰的武川縣,同樣是在土豆大豐收的情況下,當地農戶積極闖市場,建窖儲,使土豆沒有出現滯銷現象。這篇報道不但從百姓關注點切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而且也指導了廣大農戶的如何采取措施應對市場。
2.創新原則——以新穎的觀點吸引觀眾
喜新、好奇、求異是多數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的普遍心理特征,越是帶有懸念的新聞,就越能吸引讀者。新聞追蹤報道不能只追求新聞效應的轟動性,要力求做到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節目中要有故事,有人物命運,有沖突;新聞評述要有開放性的見解和新穎的觀點,具備一定的思想性和啟迪性,給觀眾以感悟,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去領悟。
例如“周正龍發現老虎事件”,周正龍以折疊后的老虎年畫為藍本,造假拍出了消失已久的華南虎的“真容”,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這種能賺人眼球的新奇事媒體是比較愿意報道的。如何讓受眾看清造假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就需要新聞媒體突破傳統思維方式揪出原因,幫助觀眾理清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關聯性、影響力等,這是新聞追蹤報道“有始有終”的獨特優勢。
3.變通原則——“聲畫合一”吸引受眾
新聞追蹤報道要能抓住受眾的心靈需要加強節目中的互動成份,這就要求新聞記者不僅要具備更強的新聞敏感,快速搶發新聞,還要善于利用電視媒體“聲畫合一”的獨特優勢,緊緊抓住現場最能反映新聞事實本質的現場聲或采訪聲,用充滿活力的畫面和聲音營造強烈的現場感,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將傳統的新聞節目改變為生動、立體、互動的新聞節目。
例如,在汶川地震的追蹤報道中四川電視臺大量報道了排險前線公路的情況、現場挖掘廢墟中的人的細節畫面,災區人民群眾自救自助,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在沒有外界救援大軍的情況下,四川老百姓團結互助自救的偉大而堅韌的精神;《北京晚報》的記者拍下了從地震中逃生的女中學生在吳金莉面對廢墟上尚存的衣柜鏡子梳妝的畫面等等使媒介在對地震進行追蹤報道時在動態中展現著新聞真實。
美國新聞界把追蹤報道形象地稱為“一次戰役或一次討伐”,即對真相的執著追求。我國的追蹤報道總體上不錯,但在批評報道領域有許多虎頭蛇尾的追蹤報道,如果追蹤報道搞好了,既可以牢牢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形成較大的新聞沖擊力,又能提高媒體的權威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追蹤報道”中,應以社會學的視角觀察社會現象,恰當取材,既要滿足受眾需求,又切忌嘩眾取寵,應該具備嚴肅的社會內容,謳歌時代精神,鞭撻丑惡現象,同時追蹤報道要注意多種體裁并重,發揮各種體裁的優勢,各種新聞形式相互配合,獲得最佳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淑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2]王振惠.電視新聞敘事特點分析[M].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
[3]周瓊.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特點及發展趨勢探析[M].新聞界,2008 .
[4]曹書樂譯.大眾傳播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歷:張 艷(1974.11-),山西沁縣人, 記者,山西長治廣播電視臺新聞部,新聞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