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財產公開制度,于1766年起源于北歐國家瑞典,迄今已有240多年。目前已有9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官員財產申報(公開)制度,其中既包括英美法等發達國家,也包括印度、阿根廷、泰國等發展中國家,以及我國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
我國大陸地區有關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官方最早論述肇始于1987年,后又于1994年將《財產申報法》納入第八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中,此后20年,由于“客觀條件不成熟”,一直未能提交審議。
官員財產公開制度被稱為“陽光法案”,對于反腐倡廉,建立廉潔政府、預防職務犯罪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在我國一直進展緩慢,未能取得全面突破,被普通認為是由于來自官方的阻力太大,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對待官員的存量財產問題。部分學者認為,建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減少官方阻力,就需對官員的存量財產實行“特赦”。所謂“特赦”,是指以某一時間點為準,此后官員資產須申報并公開,而此前官員資產只要退贓甚至只要申報則既往不咎①。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1、我國官員貪腐黑數②比例較高,只有特赦,才能換取他們對財產公開制度的支持。
北京理工大學胡星斗教授根據NGO透明國際公布的2012年國別腐敗指數,以及中紀委查處人數,估算出我國省部級干部貪腐黑數比例為33%,廳局級干部貪腐黑數比例為40%,縣處級干部貪腐黑數是48%。而歷史學家吳思也認為,只有把這部分官員爭取過來,用“特赦”來換取其對改革的支持,才能使中國很和平地,不流血地完成又一次轉型。
2、“特赦”是推動財產公開制度建立的唯一動力。
經濟學家許小年認為,由于司法不獨立,期望通過司法體系推進改革并公正有效執行會很難;在當前中國現實下,靠媒體輿論以公眾力量推進也很難。那就只有一個推動力量了,政府。他認為,選擇特赦,不能說是最好的路徑,甚至不能說是最不壞的路徑,只是一條最可行的路徑。
3、“特赦”已經在具體個案中適用,更可以在官員“存量”財產問題上適用,“特赦”不違反憲法和法律。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稱在辦理韓桂芝一案中,由于案件涉及人員眾多,最終對部分官員也只能是“退錢了事”。李永忠認為,特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它可以在財產公開問題上加以適用,根據憲法67條第17款規定,只要人大常委會通過,特赦就既符合憲法也符合法律。
官員財產公開制度是建立廉潔政府的需要,也是我國走向法治之國的必然選擇。不可否認,中國社會各項改革均面臨著既得利益集團的捆綁和牽制。然而,我們更應看到社會進步的客觀現實,以及廣大人民意志。為建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而對其存量財產實行“特赦”,既沒有必要性,也沒有可行性,更談不上合理性。
一、“特赦”論成立的前提條件并1zrjdDZ3byL/YHv1TlSNGnFvt/RKhpdIy6nKcslATLE=不存在,談不上要用“特赦”換取部分官員的支持
1、官員財產申報(公開)制度雛形已確立,地方試點工作也在積極推進。
1995年 4月20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1997年中央出臺了《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的規定》;2001年中紀委與中組部聯合發布《關于省部級現職領導干部報告家庭財產的規定(試行)》;2006年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黨員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作為重要的黨內法規頒布實施。
我國有多個地方已試點或準備試點官員財產申報(公開)制度: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率先在全國試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并在網上公示申報結果;同年浙江省慈溪市也出臺實施了領導干部廉情公示制。此后主動試點的地方遍地開花,先后有南京江寧區、嘉興平湖區、杭州桐廬縣、寧波象山縣、湖南瀏陽市、上海浦東區、湖南湘鄉市等等,以及即將試點的韶關始興縣、廣州南沙區和珠海橫琴新區等。
2、我國官員大部分支持財產申報與公示,部分官員的阻力不足以致使財產申報與公示制度“胎死腹中”。
2012年12月18日,上海社科院發布的《上海法治發展報告(2013)》中顯示,近80%的領導干部對財產公示持積極態度。此外,根據中共中央《求是》雜志研究員、反腐理論研究專家黃葦町的估算,近五年來,貪腐案件實際上刑事處理2萬多人,就算95%都沒有追究,總數也不過48萬人。即使按照胡星平教授的估算腐敗黑數較大,但真正能影響制度建立的高層腐敗黑數卻相對較小。由此可見,部分官員的阻力不足以阻止財產申報公開制度的建立。
3、國家領導人已下定決心依靠制度建設根治腐敗這一毒瘤,建立財產申報與公示制度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會議上強調,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顯示了黨中央堅定的制度反腐決心。今年廣州市“兩會”上,廣州市政協副秘書長范松青主動公布自家財產狀況,隨后廣州、佛山和深圳等市市長跟進表態,引發廣泛關注和社會大討論,官員財產申報與公開已成大勢所趨。相反,任何不愿公布財產狀況的官員將不得不面對媒體與公眾的質疑和鞭撻。
二、“特赦”論不能消除貪腐官員的阻力,沒有可行性
1、社會文化心理不容許部分貪腐官員在“特赦”后公開自身財產。所謂“樹要皮,人要臉”的“面子”文化,使得貪腐官員一邊收受賄賂、生活淫亂不堪,但另一邊又裝成兩袖清風、一身正氣。貪腐官員是既“當婊子”撈好處,又“立牌坊”撈名譽。“特赦”論者期望用“特赦”換取財產公開,但這依然是要貪官革自家性命,得不到貪官的認同。
2、在物質上,財產公開制度對貪官依然是“弊大于利”。盡管從客觀上來講,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從根本上保護了官員職業的廉潔性,也就保護了官員的身家性命及家庭幸福,可以說越早實施,對官員越有利。但對于貪腐從性的貪官來講,財產公開制度無疑斷了他的財路,使其生財無道了。
3、從近年查處的貪腐案件來看,絕大部分案件來源于個人舉報,只有極個別問題官員主動投案,說明絕大部分問題官員存在僥幸心理。近期網絡上相繼曝光了“表叔”、“表哥”、“天價煙”等新聞,但沒見一個問題官員主動向組織交待問題,而是把表取下來藏好,把煙盒改為白紙盒。群體性的僥幸心理,很難用“特赦”方式加以扭轉。
三、“特赦”論造就新的貪腐行為,制造新的不公平
1、“特赦”論不僅促使問題官員變本加厲地實施貪腐行為,而且激勵更多官員加入貪腐隊伍。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通常包含審議、通過、發布、生效等過程,中間間隔短則幾個月,多則幾年。“特赦”論調一旦納入立法規劃,無疑為這段時間內的貪腐行為撐起了“保護傘”。在無法責的情形下,本身清廉的官員對此難免有不平之感,進而可能尋求權錢交易,生成新的貪腐梯隊。
2、“特赦”論一旦入法,將造成新的不公平。首先,它在已查處貪官與未查處的黑數貪官之間制造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要求同等的行為將受到法律同等的對待。在貪腐同等數額情況下,已查處的可能被判處十年以上刑罰或死刑,而被“特赦”的貪官卻可以合法地擁有這些不法所得,這是明顯的不公平。其次,它在貪官與清官之間制造不公平。清官是一心為民,兢兢業業為國為民,以工資養家糊口,而貪官一門心思以權謀私,不僅損害政府的形象,而且威脅我黨執政的合法性。然而依照“特赦”論者的主張,后者卻可以合法擁有這些不法之財,這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不公平。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特赦”論者不過是一廂情愿,“特赦”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相反還會制造問題,使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化。我相信,在黨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官員財產申報公開制度將會很快在我國建立起來。“特赦”論應當休矣。
注釋:
① 特赦有兩種不同的定義:一種是“特赦+退贓+公示”,以李永忠和王明高等為代表,此種主張強調退贓是特赦的前提條件,只有退贓,才可不咎,以此換取貪腐存量清零。此后官員均需申報與公示財產,并從此對腐敗零容忍;另一種是“特赦+公示”,以何家弘、許小年等為代表:此種方案的特赦前提不是退贓,而是公開財產。設立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只要公開,皆為合法,不再追究來源。本文綜合兩種觀點,統稱為“特赦”論。
②貪腐黑數是指已經發生貪腐行為,但由于種種原因而尚未查處的腐敗官員。
(作者簡介:彭 偉(1981.8-),江西人,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