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齡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文章以中部×市的老齡化現狀為例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市社會、經濟的影響,并針對×市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養老;×市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面臨的“未富先老”壓力更大、養老服務壓力更突出,社會保障問題也更為嚴重。因此,×市作為中部城市的典型代表,研究其如何促進老齡事業發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市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征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市2010年底總人口862.7萬,65歲以上人口61.76萬,占×市總人口的7.16%,已處于老齡化社會的加速發展階段。根據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顯示,×市的老齡化程度僅比上海市低三個百分點,而不同于上海這個有“東方明珠”之稱的沿海發達都市, ×市“未富先老”將面臨前嚴峻的老齡化局勢。
(一)老年人口規模大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20多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以及20世紀中后期,計劃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2010年底,×市65歲以上老年人61.76萬,占 ×省老年人口總數的7.9%。
(二)人口老齡化程度高
×市雖作為中部二線城市,隨著 ×市政府近幾十年來大量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及逐漸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我市老年人口的平均壽命增長為74.83歲,比十年前增長了3.43歲,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又使得出生率大幅下降。×市2010年65歲及以上老人占全市總人口7.16%,人口老齡化高于 ×省0.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老齡化形勢嚴峻。
(三) ×市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高速增長期
×市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呈不斷加快趨勢,65歲及以上老人在1980年-2000年每年遞增2.4%,2000-2010年為3.8%,增速達1.4個百分點。數字表明,×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絕對量上呈上升趨勢,更主要的是增長速度的逐漸加快。
(四) 老齡人口高齡化趨勢十分明顯
人口學中認定,60——69歲為低齡老年人口,70——79歲為中齡老年人口,80歲以上為高齡老年人口?!潦?000年80歲以上的老人占本市老齡人口的10.05%,而到了2010年該比重則上升為12.38%,這表明×市高齡老年人所占比重在不斷增大。
二、人口老齡化問題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市在社會生產水平、經濟尚不發達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必將給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一)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造成影響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適齡人口變化將直接影響著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速度,其后果是勞動力短缺、經濟增長緩慢。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定數量和一定質量的勞動人口的穩定供應,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勞動適齡入口數量減少與比重下降。預計到21世紀中期, ×市勞動力數量將有近1/4的人口年齡超過65歲。
(二) 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對老人贍養比上升被贍養人口的增加必將加重現有勞動人口的負擔。當我市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際撫養比就會出現大幅度提高。未來我市家庭現階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個成年孩子將負擔6個長輩。雖然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行有助于緩解家庭負擔,但這一模式的家庭撫養比重仍將影響我市年輕勞動力的收入支出。
(三) 人口老齡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財政支出增加,財政負擔加重
人均壽命延長,幾十年的低生育率和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未富先老”提前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其結果必然會提高社會負擔系數,使社會負擔加重。而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補助等社會保險項目的社會保障資金征收困難更加劇了政府在養老等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壓力。
(四)養老院數目少致使養老矛盾升級
×市現有老年人100萬,而養老院有僅有54家,其中公立養老院31家,床位8000多張。和十二五規劃要求相比,×市養老床位還有一半缺口。 更為嚴峻的是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私立養老院雖然能提供較好的環境但高昂的費用使很多老年人望而卻步。
三、解決×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要對策
人口老齡化問題勢必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等重大戰略性問題,我們必須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積極應對,做出正確的戰略性選擇,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和應對之策。
(一)積極發展經濟,為解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難題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應對人口老齡化局勢,發展經濟是關鍵。只有盡快提高我市勞動生產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撫養老人的各種需求,被用來進行交換、分配與消費的物質財富才會充足。應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保險制度,使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享受社會保障的實惠,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二)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積極開發老年產業 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可以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畢竟老年人口并不是純消費者,他們中間仍有一部分人從事經濟活動,勞動經驗和知識積累相對豐富,可以彌補體力的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經濟發展。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為了滿足物質與精神上的需求,對商品、服務和勞務等消費越來越多樣化。隨著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其需求也會日益增長。這時,市場機制將引導社會資源不斷向開發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醫療產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學、老年旅游等產業轉移,尤其是在高齡老齡化階段,社會對滿足老年成員的消費需求將明顯增大。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大力興建公共養老設施、擴大老年活動場所、增加老年服務項目、提升老年服務水平、發展老年服務產業。
(三)盡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全方面服務的新型養老體系
1、新型養老體系應該以家庭養老為基礎
從總體上講,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因此我們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按照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構建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和養老制度。同時,我們也應看到,90%以上的老人最終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同時,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重禮節、講孝道的民族,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天倫之樂是對老人最大的安慰。因此,家庭養老的功能雖然不斷弱化,但目前仍是我國養老的基礎。
2、 新型養老體系應該以社區養老為依托
NQ3pGN8/H9KEroZPtmaENOxvoz4nGy2g3dcm/4wLqFs=社區養老是以社區為平臺,以社區基層組織為主導,強調政府、社區、家庭、個人等多方參與,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全方位服務的養老模式。這一模式符合人們居家養老的思想訴求,同時又能解決家庭無人照料的難題。目前全國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如提供老人餐桌、上門義診以及大慶市打造的十分鐘養老功能服務圈等等。
3、 新型養老體系應以機構養老為補充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不管是公立養老院和私立養老院,目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政府要深入調研,改變目前政府資金投入大多數投向公立養老院的現狀,實行“補助隨人走”,即政府的補助不針對養老院,而是隨著老人走,這樣就化解了公立養老院由于政府投入多而設施好、價錢低,一床難求的局面。而對于私立養老院,政府也應提供更多的制度層面的幫助,如解決私立養老院的用地、醫療等問題。使公立、私立養老院能相得益彰,良性發展。
總之,我們要盡快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并通過法規政策,實現養老的社會化,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但無論是哪種養老方式,都有政府資金支持、政策扶持所產生的影響。這也說明,政府在解決老齡化問題中應發揮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03).
[2]蔣正華.中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及對策[J].求是,2005(06).
(作者單位:鄭州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