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分析理論作為心理學領域重要的理論體系之一,其某些原理及觀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利用價值,因此文章旨在討論精神分析理論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關鍵詞:精神分析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一、精神分析理論的基本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是由弗洛伊德創立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其主要內容包括:精神層次理論、人格結構理論、性本能理論、釋夢理論和心理防御機制理論。精神層次理論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即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無意識理論是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關鍵概念,弗洛伊德認為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應該是無意識。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心理防御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當超我與本我之間,本我與現實之間出現矛盾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沖突雙方的關系,既可以使超我接受,又可以使本我的欲望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
二、精神分析理論對當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精神分析理論作為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層次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心理防御機制理論等對當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示和利用價值:
1、充分發揮無意識教育的作用,作為有意識教育的重要補充。有意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但無意識教育的隱蔽性、平等性、滲透性能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達到教育的目的。無意識教育的重點體現在教育者和教育內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及行為會通過無意識無形中傳遞給受教育者,從而影響受教育者的人格和行為;無意識教育還可通過看課外實踐、各種文藝活動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并擴展到各個方面。
2、充分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彌補灌輸式教育的缺陷和不足。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有個概念叫升華,指的是個人將被壓抑的欲望或者心理能量移用到對社會有益的創造性活動中去。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的外在力量,關鍵在于對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情感和欲望進行積極引導,使之得到升華,讓個體得到積極的成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了解受教育者本我的基礎上對受教育者灌輸道德觀念并引導其進行道德實踐,將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相結合,發展受教育者健康的超我,完善人格。給予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鼓勵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認可并找到歸屬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該營造一種活潑自由的環境和氛圍,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溝通,從而促進受教育者的創造性活動。
3、精神分析理論的一些具體觀點可適用于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且必要系統學習精神分析理論。對夢及無意識的關注,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深入探究受教育者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對教育者深入了解受教育者,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開展是很有幫助的。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重視兒童教育,積極創造有利兒童成長的教育環境。精神分析理論特別注重早期經驗,兒童時期的經驗會對其人格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兒童時期教育,積極引導兒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幫助其建立自信心,聯合家庭因素給予其高質量的關愛。
三、總結
精神分析理論雖然更多的適用于心理治療領域,但其某些觀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高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思想教育工作者應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適當的將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適用性理論進行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志文. 潛能激發與情感引導—論精神分析學派教育觀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 改革與開放,2008(08).
[2]付翃飛. 從心理學角度看中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意識”與“無意識”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
[3]吳海文. 無意識教育與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J].社會科學家,2010(12) .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