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信息龐雜、虛擬、開放、匿名等特點也越來越明顯。近些年,大學生網民數量不斷飆升,他們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校的大學生心理發展還不是很成熟,他們的情感脆弱、受挫能力差,在虛擬的網絡中難免出現道德失范行為。況且現階段,社會對網絡的監控不是很完善,大學生也出現了很多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所以,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網絡自律意識尤為關鍵。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思想政治教育;
現在,網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跟大學生更是緊密相連。根據2010年的一份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到2009年12月為止,我國已有網民3.84 億,表現出網絡普及率再一次提升,所占百分率為28.9%。其中,學生仍居于主體地位,約為 28.8%。互聯網在給大學生帶來便捷信息的同時,也導致了各種負面問題,這又是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嚴峻考驗。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道德低俗,價值觀選擇錯誤。在政府的監督與管理下,傳統信息所宣傳的內容符合國人的價值觀取向和道德標準,可促使青年人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然而,具有開放性傳播的網絡信息,其交流是世界化的,所以網上就匯集了多元化的文化和價值。對于價值觀處于發育期的大學生,他們在面對各種文化、道德的摩擦還無法正確的選擇,甚至會盲目的崇洋媚外,進而迷失選擇正確價值觀的方向。
2.情緒情感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面對面的溝通可給人帶來心理安慰,進而感受幸福。然而現在網絡飛速發展,計算機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無法取締的交流媒介。其中,人不需要以真實身份直面交流,這樣使得交流既沒有現實人際交往中的壓力,也沒有個人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長此以往,我們便適應并喜歡這種交往方式,厭煩、逃避面對面的人際交流甚至還會有恐懼心理,并且社會責任感淡化。
3.缺乏意志力,人格品質敗壞。人們以不同的身份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肆無忌憚地表現著另一個“自己”,毫不顧及社會道德輿論。虛擬的網絡性使大學生輕松體驗到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成就感。這便使得心理還不成熟的大學生沉迷其中,在現實中不思進取,甚至混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
4.道德行為“出軌”,相對主義偏多。網絡盛行絕對“自由”,其主張在于道德相對主義,表現在無政府的泛濫。網上,人們帶著各種面具進行交流, 不記名的發表意見,這樣避免了承擔社會責任。
二、網絡道德發生的因素分析
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是由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共同作用發生的。
1.外在因素。其一,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發生平臺緣于網絡的快速普及;網絡自身特點不利于大學生道德素質提高。其龐雜性使一些大學生沉迷其中;匿名性使一些同學在網絡中喪失自我;開放性使其遇到文化沖突時迷失正確的人生觀方向選擇困惑、價值觀出現紊亂;而虛擬性,則側重于破壞了部分大學生人格、心理方面,使其在現實人際交往中產生障礙,不能區分網絡與現實世界,迷失在網絡世界中。
其二,家長監督認識責任不夠。很多家長對網絡知識認識不夠,往往只片面的認識到其積極的一面而忽視了其隱形的危機,針對孩子在網絡中的不正當行為也不能做出正確的處理。網絡拓寬了孩子的知識面,也使他們對父母在一些事物上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產生懷疑,從而產生家庭矛盾,這樣他們更希望進行網絡交流,尋找感情共鳴。
其三,學校引導不力。現今,校園網遍布各大高校,無疑不是給濫用網絡提供了平臺。加強網絡硬件設施建設和網絡技術培訓無疑不是被學校放在主要地位,而對網絡道德、心理方面的引導和關注則就忽略了,再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網絡問題的應對也少的可憐。
其四,社會管理不足。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而規范網絡方面的工作則被動而行,社會缺乏管理網絡的有效策略。價格便宜的網吧通宵營業,甚至還公開提供色情、反動的游戲等來吸引客戶,以獲得最大利益。
2.內在因素。其一,身心發展失衡,認知水平低。大學生學習知識范圍廣,對于新鮮事物好奇心強、接受速度快,興趣廣泛,涉足點多,但心理不成熟,沒有穩定的人生價值觀,意志力不堅定,也不能準確的進行道德判斷,在龐雜的網絡面前易迷失方向。
其二,大學生個性十足,崇尚獨立。他們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經濟、情感上對他人極其依賴;遇事具有不愿讓別人觸及自己的情感心理,但又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的矛盾心理。進入高校,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釋放,但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獨立性格是得不到認同的,而網絡世界不同,在這里他們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丁義浩,陳國秋.對加強高校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3).
[3]魏英敏,王澤應.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保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