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二五”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戰略機遇期,在這個機遇期內,如何又好又快又安全地發展國民經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和基礎:糧食安全發展,面臨諸多威脅,因此能否防止糧食危機出現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以農業災害為主要考量因子來預測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走向,并結合專門的知識和原理分析得出應對措施,為國家糧食安全建設建言獻策、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糧食安全;走向預測;農業災害;對策分析
一、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概況
對于傳統農業大國中國來說,糧食安全問題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第一重要的問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以人地矛盾為核心的土地問題促使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大幅減少,其中, 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種植面積減少了將近一成。與此同時,我國總人口不斷增加,人均糧食占有量明顯減少。我國自2004年以來,從糧食凈出口國轉而成為糧食凈進口國。另外,我國糧食儲存總量在不斷減少,在世界總糧食儲存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下降。更加令人堪憂的是,我國糧食消費量在不斷遞增,而自主糧食產量在持續遞減,這種供需矛盾表明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必然進一步增強,這勢必導致我國糧食的安全受到巨大威脅。再加上我國是一個多農業災害的國家,因此,未來數年,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仍將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國家糧食安全面臨巨大挑戰。然而,在新科技革命的帶動下,生物技術不斷進步,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將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研發高產作物、尋找更多糧食替代品,都為我國糧食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機遇,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來保生產、促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二、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走向預測
(一)“新時期”歷史定位的總體解讀
新時期主要是指公元2011年至二十一世紀中葉這個時間段,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機遇期,是國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關鍵時期,對于國家糧食安全建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若不能在這一時期維護好國家糧食安全,國家生存的基礎必將動搖,更不要期待國家一系列長遠發展戰略能夠得以順利實現。
“十一五”時期,國家經濟結構得到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和優化,農業的發展極有成就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緊接而來的新時期,是我國農業生產更加科學化、穩定化的關鍵時期,將對后面較長一個時期的國家農業發展大局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準確把握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走向,分析出主要的影響因素,并找出積極應對的方案措施,是十分具有價值和意義的。
(二)糧食安全的含義
糧食安全問題雖然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整個歷史進程,但是真正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學術課題,卻始于20世紀70年代。二戰以后, 1972年到1974年出現了世界范圍內最為嚴重的糧食危機,這次危機波及范圍巨大,推動了全球糧食安全的大討論,不久,聯合國等組織連續召開世界糧食大會,從而掀開了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研究的新篇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糧食安全定義為: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
(三)新時期我國糧食發展走向預測
1.需求預測。(1)人口持續增長,糧食需求勢必大幅增長。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自然增長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1.47%,按照這種速度計算,到十二五末期,我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4億多,按照我國正常消費水平計算,每年人均糧食消費總量約為400公斤(其中包含原糧消費和糧食加工產品消費),那么,到2015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大致為5600億公斤。(2)消費結構將有所變化,肉食類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原糧直接消費將有所減少,但是提供給產出肉類產品的肉禽飼養業的糧食總量將有所增加,我國新時期的糧食總需求量仍會保持在5600億公斤-6300億公斤之間。
2.供給預測。糧食供給主要包括自主產糧和糧食進口兩大方面,而能夠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是自主糧食生產,因此,對我國糧食自主生產能力在新時期的基本水平做一個科學判斷,有助于科學預測這一時期我國的總體糧食自給能力。
我國是一個跨自然帶、氣候帶較多的國家,農作制區劃體系龐大,由十個大區和41個亞區組成。在我國農作制區劃基礎上,運用“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開發的“農業生態區劃”(Agro-Ecological Zone,簡稱AEZ)模型可以計算出我國41個農作制分區的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油菜6大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潛力。根據我國農作制分區的主要生產特點,可以推算出我國“十二五”末期糧食總供給,如果現有耕地總量保持不變,且各作物面積比例基本不變,6大作物的總產能大致是6000-6200億公斤。基本上和需求相近。
3.供求平衡分析。根據以上對需求和供給的預測,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在“十二五”期間糧食供求總體上是平衡的,但是仍有一定的缺口,如果再加上一些突發因素的影響,勢必導致國家糧食安全受到較大威脅。例如農業災害等會導致糧食減產,進而造成糧食總體的供求失衡,很可能會引發國家糧食危機,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4.新威脅預測。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要素會導致糧食安全受威脅之外,轉基因等要素越來越對國家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轉基因技術所生產出來的食物本身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另外,由于轉基因食物在外形口味價格上會比較具有優勢,因此在糧食市場上,很容易戰勝傳統糧食作物,因而導致國家糧食體系受到沖擊。
(四)影響因子分析
1.農業災害因子。(1)農業災害的種類。農業災害和自然災害有所不同,農業災害專指對農業有所影響的各種災害,主要是包含自然災害類的旱災、水災、蟲災、凍災、雪災、鹽堿化、荒漠化等,還包括社會經濟原因造成的一些災害;(2)農業災害在新時期的發展和判斷依據。根據地理學的相關原理和方法論,可以推測出我國今后幾年的農業災害將有多樣化、頻繁化發展的趨勢。因為受到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石油燃燒、化工廢棄物排放等對大氣、水、土壤造成嚴重污染,進而影響整個大氣環流狀況,造成水熱狀況的異常變化,從而導致各種災害的不斷發生;(3)農業災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農業災害的存在和發展,勢必導致農業生產的退化,無論是產量還是產能都會有所降低。這就致使我國糧食自給不能如愿達成目標,國內供給減少,就需要進口糧食,這就會使我國的糧食安全受制于人,嚴重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在政府出臺科學政策并有效執行的情況下農業災害不會對糧食總體安全產生太大影響的,因此對農業災害的治理和預防十分重要。
2.其他因子。我國加入WTO后,受到關稅的影響,進口的國外轉基因糧價降低,影響國內的糧食市場和糧食生產。受到國際糧食價格的影響,國家的糧食價格也會有較大波動,這就不利于國家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從而危及糧食安全。另外,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使一些發達國家開始使用廉價的轉基因作物原料制造車輛用油、汽車橡膠輪胎、汽車纖維合成塑料、高檔植物纖維服裝等,這就導致糧食價格攀升,加上這些國家的政治需要,他們會將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需求過大,從而大量進口糧食,導致糧食價格上漲,這就形成了針對我國的糧食威脅論,對我國國際環境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
三、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對策分析
(一)科技措施
1.合理地、有控制地、選擇性地發展轉基因技術,開發更加健康的轉基因食品,提高糧食作物的抗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因農業災害而帶來的損失,最終促使糧食供給大于糧食需求或基本平衡,避免糧食缺口出現,避免大量進口國外轉基因食物的現象出現。
2.大力發展嫁接技術,努力找到能夠大幅提高糧食產量的嫁接育種技術。
3.開發農作物植株改良技術,提高植株的抗寒性、抗旱性、抗熱性、抗倒伏性、抗浸泡性,提高作物的抗災害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潛力。
4.研究開發農業災害防御技術,比如氣象災害防御技術,根據科學原理和方法判斷災害趨勢,從而從源頭上避免災害對我們造成更大危害,更有甚者,可以避免災害的產生。
(二)政策措施
1.體系政策: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體系,設立常規防災減災程序和特殊程序,有區別地應對不同程度的各種災害,做到有效及時地防災救災。
2.制度政策:加強防災減災的制度建設,從法律層面、政策層面、可持續發展層面綜合建立防災減災制度,從宏觀上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3.人口政策:人口增長是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采用嚴格的控制人口合理增長的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住人口這個閘門,也就抓住了解決未來糧食安全的根本。
4.土地政策:土地是糧食生產的載體,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證,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保護與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嚴格控制房地產發展,不能讓房地產無休止地占用可耕地,禁止一切倒賣土地的違法行為,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
5.財政政策:通過財政手段支持農業生產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保證糧食生產的勞動力資源充足。建立健全財政劃撥的監督體系,保證相關款項如數如期到位。新時期的支農資金應當更加突出鼓勵糧食生產的功能,對于新農村房舍改造的支持要慎之又慎,不要過分支持這種項目,要更多地投入到耕種上。
6.貿易政策:我國總體上是一個資源短缺而需求量大的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走低消耗、低成本的道路,在不危及國家主權的情況下,應當充分融入國際糧食市場,尋求比較優勢,使自己的糧食走向世界,通過關稅措施鼓勵大量出口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糧食產品,適度進口相對短缺或國內生產成本較高的糧食產品。
7.儲備政策:做好國家糧食儲備工作,合理儲備一定數量的基本糧食,以防國家糧食總供給不足時造成的糧食危機出現。同時,也將降低國家糧食對外依存度。
(三)工程措施
1.水利工程:號召人民通過自身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灌溉用的水利系統,根據實際情況修建各種水利設施,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足夠數量的農村水利設備,使農村糧食生產在遇到突發水旱災害時能夠及時有效實施灌溉或排澇。
2.種子工程:由國家組織科研人員承擔新型種子的研發推廣實驗項目,因地制宜地推廣播種合適的糧種,對糧種進行一定頻率的跟蹤觀察,及時改進作物種子,保證糧種高產。
3.耕作制度工程:深入研究我國高產穩產地區的氣候條件、耕作制度,并在近似條件的地區實行推廣實驗,改良低產地區的耕作制度,促進該地區耕作制的優化,同時改善種植結構,使國家糧食體系更加健全。
4.人才工程:大力培育優秀的農業學術人才和技術人才,通過有層次的各級別教育培養能搞研究、能做實驗的農業技術人才,通過這只人才隊伍搞好農業災害防治工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高產穩產提供強有力的后備軍。
民以食為天,倘若國家糧食安全面臨威脅,我們國家整體將會陷入危機,因此,在新時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建設,務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受農業災害等的影響。
(作者簡介:常陌塘,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耿 品,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