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名叫蘇局仙的老人去了。
當年,中央決定創辦文史館時,全國共有8個翰林、一個進士、21個秀才,蘇局仙便是最后一位離開人世的秀才。
這位歷經清朝、民國、敵偽統治、國民黨反動統治和新中國5個漫長歷史時期的老人,在他111歲壽展的前2天,終于畫上了生命的句號。
至此,自隋代楊堅廢除魏晉以來由地方州郡長官選拔官吏,而開創的科舉制度,經過1300多年,所選出的人才已全部離開人世。
獲悉蘇老逝世,我在驚訝之余,總感到久久的遺憾。我仰慕蘇老先生已久,卻從未謀面,但我的老師,上海書法家、收藏家謝冷梅和其兄、詩人謝蘭軒與蘇老有數十年的翰墨之交。謝蘭軒是邵力子、于右任之高足,曾任《上海日報》主編,常與蘇老作詩相和,已于1985年故世。在冷梅老師家,我見過蘇老的一些書法和詩作,委實敬佩不已。冷梅老師曾多次邀我同去拜訪蘇老,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竟始終未能如愿,而今……
2
蘇老是上海市南匯縣人氏。
南匯縣有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周浦,鎮東首有個小橋流水、翠竹搖曳的牛橋村。三百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后代蘇過曾從江蘇常州搬遷至此,因其住宅地處東郊,附近又有景色秀麗的小湖,故后人稱之為“東湖山莊”,現有清人張廷玉所題的匾額為證。后來居住在這個小村的人家,多半是蘇過的后裔。
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1月1日,蘇局仙就出生在一所靜謐幽深的大院內。他與魯迅先生同庚,在家排行老二,其父為他起名“裕國”。當時清室業已衰微,百業凋疲,民不聊生。而蘇局仙的家這時已是個破落門第,其父在親戚開的一家雜貨店打雜,每月薪俸僅銀洋3元,母親務農,一家人過的是清貧的生活。
蘇局仙的髫童之年,身體虛弱,常患小疾,10歲才進私塾。但他在課余喜練南拳,愛洗冷水澡、還玩打球、踢毽,興趣非常廣泛。經過十年寒窗苦讀,他已熟讀四書五經。成年后,蘇局仙即與本鄉趙家之女結成百年之好,并生有三子一女。
1906年8月,24歲的蘇局仙由廩生朱豈孫、優貢朱子浩聯保,經過縣試、府試、道試,終于考中了末科秀才,名列十六。
當縣府的差人們敲鑼打鼓,手舉“貴府少爺蘇局仙第十六名中試,謹此致賀”字樣的大紅報單,前來蘇家報喜時,東湖山莊沸騰了。
不久,蘇局仙便在周蒲公學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但在清末,朝政腐敗,民間凋零,而身居鄉野的蘇先生,其生活尤為窘迫。在102歲時,蘇老曾作文回憶當時的情景:“每年收入僅二三十元,除還債外,沒有能力購買其他書籍閱讀。”雖然如此,蘇先生仍以一腔熱血培育英才。曾在1936年被載入《世界名人錄》、現年逾80的同濟大學藝術系周方白教授,便是先生70年前的弟子。周方白在蘇老110歲大壽時曾深情地寫過一首詩:“幽燕歸來惹客思,程門立雪憶當時,分明七十年前事,夢繞東湖懷我師。”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締造了中華民國。但不久,軍閥混戰,光景依舊。蘇先生從私塾轉到小學堂里教書,收入雖略有增加,但物價飛漲。仍舊過著窮困的日子。后來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蘇先生目睹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又深惡日本侵略者推行的奴化教育,他憤然閉館罷教,回到老家牛橋。為表明自已決不合污的氣節,他為自己的書齋題名“水石居”,其意為“如水清澈,似石堅定”。
抗戰勝利后,先生曾幻想國家從此振興,可是事與愿違,一切皆成泡影。于是,蘇先生購置薄田幾畝,躬耕南沙,作為謀生糊口之計,直到上海解放。
3
新中國誕生后,先生目睹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這位晚清秀才古稀之年煥發青春,重新走出書房,將有生的余熱奉獻給了家鄉人民。
蘇先生的學識與人品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尊重。江澤民、胡厥文、程思遠、張愛萍、遲浩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致函或題字贈詩,有關部門和領導經常上門問寒問曖,還請美國醫學專家給他治好了白內障。1991年8月,蘇先生得了肺炎,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曾3次專程登門會診;為了先生走路方便,有關部門還特地修了一條寬暢的路,人們稱之為“蘇堤”。
蘇局仙老先生相繼被聘請擔任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縣政協委員,并選舉為縣人大代表。1985年,“全國健康老人”評選,上海市被選中了12位,而蘇老先生以高壽105歲位于榜首,從而被譽為“上海第一老人”。
到了80年代末,中國晚清幸存下來的秀才,只剩下蘇老先生一人了。1991年元旦,在蘇老先生110歲的祝壽會上,上海文史館館長王國忠對200多位來賓感慨萬分地說:“蘇局仙老先生不僅是周浦的蘇局仙,而是全國只有一個蘇局仙。”對此,蘇老先生曾滿懷深情地說:“老朽雖無才,此生正逢時。”并作詩表達自己的心情:“在昔誰人肯敬老,龍鐘不值半分錢,今朝處處受尊敬,為是身居別一天”。
4
1986年春節,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同志給蘇老先生親筆致函:“蘇局老:年前,接贈條幅。并蒙給以鼓勵,不勝感謝。蘇老字跡秀麗,至為欣賞。春節來臨,祝您健康長壽,合家歡樂,萬事如意,敬頌大安。”信函中還附了一張名片,囑咐:如遇急事,可撥我的專線電話。
蘇先生是中國最老的書法家,他于1980年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翌年,他被推薦為上海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憶當年,他10歲臨池習字,苦研其法,故深諸書道,可謂功老道成。他少時臨摹唐人碑帖,年過八十又轉練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的書法到了后期,蒼老中含秀潤,質樸中有俊稚,古樸道勁,生動有資,法度嚴謹;既深得歐顏之精髓,又寓涵王書之形神,可謂博采眾長,獨辟蹊徑。
蘇老先生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這一年,正遇上海《書法》雜志舉辦全國群眾書法比賽。98歲高齡的蘇先生寶刀不老,雄心未減,一氣呵成《蘭亭集序》,其書法飛逸奪秀,翩翩欲仙,字字如珠如璣,溢光流彩,展現了書家豐富深厚的藝術功底和非凡氣度,因此一舉奪魁,榮登榜首。英文《中國日報》、香港《新晚報》、泰國《星運日報》都予以長篇報道,因此書壇“百歲狀元”從此傳遍海外。
1982年元旦,蘇局仙先生百歲大慶書畫展覽在上海市文史館舉行。著名書畫家劉海粟、朱屺瞻、王個簃、謝俠遜、朱孔陽等都捧來作品前來助興,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也特地來到展館,為先生祝壽并合影留念。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胡厥文題詞:“詩書巨匠,高壽百齡;國家之瑞,舉世可尊。”中國民盟副主席楚圖南,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也都揮毫題書。
蘇老先生雅名遠揚,“水石居”前總是車來人往,高朋滿座,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海內外有30多家學術機構聘他為顧問,許多墨跡被紀念館、博物館所珍藏,有的已刻石留史。《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等都將他收錄入書。但他并沒因盛名于世,凡有人向他求取書法作品,他都在作品上蓋有“不值一文錢”的一枚印章,在他邁入百歲之后,他還特意讓人另刻一枚方印:“從頭學起。”
5
1991年3月8日,在上海丁香花園的庭院里,人們難得看到一幅“群仙祝壽圖”。
百余位上海文史界前輩、書畫老人、詩壇宿將,他們連袂而來,隆重祝賀蘇老先生的110歲大壽。同時,上海文史館、深圳紅荔書畫館等聯會舉辦的《東湖山莊百九詩集》書作展覽揭幕。
這位與我國著名書法家、詩人孫墨佛齊名、被譽為“南仙北佛”的蘇局仙,在他110歲大壽之前,深圳紅荔書畫館從他于106歲后所作的數百首詩作中選出絕句109首,出版了由百歲畫師朱屺瞻揮毫題書的《東湖山莊百九詩集》(書法版)。該書還集有香港著名畫家趙少昂、大陸著名書畫家錢君匋、費新我、賴少其等人的題詞,趙祥初還題詩一首曰:“茶壽才過一,雄心跨上仙;再編詩萬首,待慶人椿年。”
《東湖山莊百九詩集》是蘇老先生出版的第三部詩集。早在1986年,他的第一本詩集《水石居詩鈔》就已問世,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步青教授題寫書名;3年后,上海文史館又出版了蘇老先生80歲后所作詩432首。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題寫了書名。
蘇局仙先生從65歲開始作詞,至85歲已積存詩詞6千首,可惜被毀于十年動亂初期。他生前著有《蓼莪居存稿》10余卷、《蓼莪居史話》兩卷、《懷舊錄》兩卷,另有《水石居近稿》10余冊、《病榻余吟》和《蓼莪居詩集》。
在蘇老先生去世的前2天,山東有關部門派人專程前來拜訪他,說要編一本《近百年名人詠泰山詩選》的書,懇請他錄詩一首。于是,他乘興吟作,由他兒子健侯記錄,寫下了《詠泰山》:“泰居五岳首,峰頂出云高。地靈人杰是,萬代出英豪”。
想不到,這竟是先生一生之中的最后詩作。
6
那天,蘇局仙先生正歡享兒孫們為他準備的111歲大壽筵,身體突然感到不適,家人急忙將他送往醫院,不料在途中猝然而逝。據當地人士稱,可能是因為上海那一段日子暴冷,老人體內生理結構難以適應而導致病故。
追悼會后,遵照老人生前愿望,他的遺體被送進了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病理解剖室。經解剖后發現,老人的心臟良好,至少還可存活10年。現在他的心臟、腎臟、牙齒及頭發,均作為標本存放在這所大學里。
在上海蘆潮港海面,蘇局仙的兒孫曾孫輩等數十人隆重為蘇老先生舉行骨灰撒海儀式。風瀟瀟、霧濛濛,老人仙骨隨浪飄逝……
蘇局仙先生在跨過10個馬年,歷經2個世紀后,終于永遠地回歸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