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
雖然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充滿挑戰,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2012年中央經濟會議指出,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
當中國的多數房地產商還在被低迷的樓市困擾之時,濱江集團“掌門人”戚金興已經開始運籌未來十年的轉型之路。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變革和分化意味著部分參與者將會陣痛與出局,也意味著優勢實力開發商可以鞏固和擴大競爭優勢,更意味著扎根于優勢區域的房產商可以獲取超常規發展的良機,這對于在浙江耕耘多年的濱江集團,亦將是一場不可錯過的變革。
能夠從一家小型地產商,發展到如今的大型房地產上市企業,得益于戚金興踏實穩健的管理模式和創新的經營理念,“企業同人一樣,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無論何時,做自己強項的東西,是最正確的選擇。”
因此,地產亦并非終極目標。隨著杭州濱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濱江創投和世方藥業的隆起,產業基金、生物制藥以及旗下的房地產這“三駕馬車”勾勒出的濱江新藍圖,愈發清晰。
理性探路者
“濱江房產從剛起步時的‘沒路’走到了1998年的‘有路’,從‘小路’再到2002年時的‘大路’,2007年又逐步從‘大路’駛入‘高速公路’,未來5年內要在高速路上持續前進,直至騰飛。”戚金興在集團上市時說的這一番話,形象詮釋了作為一個探路者,站在命運重要路口時,對重大戰略機遇一次次的漂亮把握。
二十年的發展之路,戚金興概括為一個詞:“言行一致”,規劃和實踐基本保持一致。他向記者表示,濱江十年經歷了四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激進,主要體現在2002年-2007年的五年間,銷售收入實現一億,土地拿到了二億以上;第二個過程是穩健有進,主要體現在2008年-2010年上市以后的三年間,銷售一億,土地拿一億;第三個過程是穩健,2011年用股權收購了幾個項目,開始不拿土地。
2012是地產界一個微妙的年份。從萬科、保利地產、金地集團等幾家大的上市房地產公司每個月發布的銷售數據看,從2011年10月份以來,銷售數據大部分處于下滑態勢。顯然,房地產公司銷售遇到困難,行業進入了冬天,而市場普遍認為這個冬天還將持續。
即便如此,濱江集團2012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1億元,同比增加96.8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69 億元,同比增加187.26%。截至11月末,濱江集團累計合同銷售金額約75億元。然而,高增長并不意味著需要以盲目粗放的躍進作為對價。“2012年,公司戰略轉為更關注深耕杭州本地市場、控制資金風險和維持實際資本投入回報。”戚金興表示,濱江的第四個過程就是要穩健有守。
可以看到,這個善于從全局看局部、從時點看長遠的企業家對地產有著理性而獨特的認知:房地產業的大發展是城鎮化過程的體現,注定只是城鎮現代化進程中的短暫一環,最終必然趨向于消失。所以,面對機遇的誘惑更要保持清醒,規避急進,不奪地王,按照戰略規劃理性地適度增加土地儲備。
有限多元“大三圈”
只有具備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和思維能力,才能順勢遠謀,擁有一份戰略從容;而著眼于未來提早轉型,才能及早跳出房地產現階段的糾結。“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只有轉型才能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戚金興已經想得很明白。
除了精益房地產主業以外,他把有限多元化的視界投向生物醫藥、房地產產業基金。“高調做生物醫藥、重點做產業基金、保守做房產,這是濱江集團未來發展版圖的‘大三圈’。”
2011年4月,濱江控股與美國公司Ascletis(Cayman)Inc合資設立世方藥業,進軍生物醫藥產業。據悉,世方藥業在研的ALN-VSP是全球首個利用核糖核酸干擾技術研發的抗肝癌靶向新藥,用于治療在中國臨床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各類肝癌包括原發性肝癌(HCC),已完成臨床I期研究。為何選定這個商業化方向?在戚看來,生物醫藥行業的前景特別值得看好。而中國的肝癌占全球的一半,中后期病人完全依賴進口藥。“做這個藥一則希望通過降低用藥成本;二來希望通過創新改良,讓藥效比進口藥更好,盡可能延長患者生命。”2012年7月12日,世方藥業與全球領先的核糖核酸干擾技術制藥公司、納斯達克上市的Alnylam Pharmaceuticals, Inc.結為戰略合作伙伴,共同開發ALN-VSP。
至于打造濱江創投,既因為深入思考,也源于過往成功的實踐。濱江控股在2009-2010年投資的6個項目中,已有亞廈股份、棕櫚園林和喜臨門3家企業實現上市;濱江控股還持有廈門萬安等擬上市公司股權。
按照戚金興的設想,2011年設立的濱江創投,未來擔負的角色除股權投資外,重點投資方向以市場項目為主,針對國內房地產企業進行投融資業務。其后,濱江創投成立的杭州普特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擔了具體操作。同年11月30日,首支產業基金“普特一號”正式正立,6億元種子基金當日全部到位。該基金目前的規模已逾20億,下一步的擴募目標是100億元。
戚金興認為,產業基金是行業的需要,更是金融創新的需要。房地產業一直以來對銀行信貸有嚴重的依賴,在市場進入疲軟階段、房企缺錢時,那些經營困難的房企通過股權轉讓能平穩退出,實現軟著陸;房地產基金除為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外,也給民間閑置資金提供新的投資方式,更有利于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前十年是房地產業的高峰期,未來十年將會是產業基金的高峰期。”他說。
射燈還是日光燈?
當轉型確立為方向,當“三駕馬車”建構好框架,戚金興給濱江控股的戰略注入了量化的內涵——“我要在保守的10年內,把濱江的轉型做好。10年之內,兩支團隊,200億置業,200億現金。”
從2010年開始,濱江集團所有開發的商鋪、寫字樓都不再銷售,而作為持有物業出租。“兩個酒店、4幢寫字樓,一定數量的商鋪,每一年大概留5萬平方米,10年內爭取留到70萬平方米,市值大概200億。這樣一來,出租的收入能達到10個億。”戚金興娓娓道來。
團隊建設方面,戚金興打了個比方:兩支團隊好比一個是射燈,一個是日光燈。“射燈專注做湘湖、城市之星等高檔項目,做最頂級的房子,出利潤出效益。日光燈則要轉得快,做利潤薄的、但周轉快的項目。”目前近200人的兩支團隊,今后主要做產業基金的代建,包括安置房以及商業代建,實現品質延伸、團隊和品牌輸出。
至于200億現金的增值方案,戚金興透露,“極端的方案是全部交給產業基金去投資,中庸點的方案是拿出其中的100億自己做滾動。”
在他看來,未來的濱江控股將繼續堅持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構建一個橫跨酒店服務、金融、地產、醫療等可持續領域的綜合性財團。“金融和實業的結合是今后的發展方向,我要抓住這個機遇。”
思維制勝,執行至上。如何既能超越時代能謀善斷,又能遵循規律創新高效踐行?戚金興不斷思索著自己的產業投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