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體制下,很多企業其實比現在更具社會責任感。我們如今還能記憶猶新的是,那時很多企業都會提供給員工良好的社會保障,例如食堂、房屋、教育等。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很多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反而被拋棄了,只是一味地為股東服務,為股東創造價值。
現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企業和企業家在實現了財富的積累之后,開始重新審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不應該將賺錢作為唯一的發展目標與評判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準,應該有更宏觀的目標,要考慮到相關利益者的利益,這些相關利益者包括企業的客戶、企業的員工、企業的供應商,也可能是企業所在的社區。
當然,像中國遠洋這樣的企業,被選為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的確令人感到非常意外。這可能和相關的評價體系有關,不同的考慮因素、打分方法、參數設定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就如同幾家世界知名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在有的評價中得分為負值,但我們并不能因為負得分就斷言這幾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差。
從基本面來說,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定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則。比如:不能有腐敗問題,企業界應杜絕包括賄賂和敲詐在內的一切形式的腐敗;必須要遵守嚴格的產品安全等;在考慮員工穩定性時,要考慮企業對社區穩定性發揮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責任。很多企業認為員工的穩定性是責任感的重要體現,這沒有錯,但在商言商,假如企業的財務狀況不是太好的話,也可以對確實冗余的員工進行精簡,這是無可厚非的。
人們對一些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結果的爭議,恰恰說明了將其進行量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依據國際勞工組織條例已經建立了SA8000社會責任標準體系,但我認為不太可能以有效量化的方式評估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甚至對一家企業來說,我認為社會責任量化的結果并不是那么重要。關鍵是企業領導者是否愿意以及有沒有用心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可能會比較重視的方面有兩個。首先,企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但中國作為一個人均資源緊缺的國家,企業要將自身的發展與關注資源節約相結合,顧全大局。能源的消耗與占用、環境的保護或改善,對社會有很大影響,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企業是否能夠充分重視應對社區承擔起的責任。很多企業正在積極參與到一些社區的相關活動中,比如在香港,渣打銀行每年都舉行香港馬拉松比賽,剛開始時規模還比較小,經過數年,如今香港馬拉松已經變成一項參與人數眾多的社會活動。
總體來說,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切實地實踐社會責任,但真正做到很出色的恐怕少之又少。很多中國企業在一些基本的社會責任方面都還并未做好,例如有些企業簡單地認為社會責任就是慈善工作,而忽視了社會責任體系中的其他要素。我注意到,社會上有一些社會責任感的頒獎,像海爾股份等企業都獲得過此類獎項,這些公司已經做得比較好了,但我認為它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一個社會在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過程中,也應該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不能再單純以賺錢為目的,還需要履行相關的責任,包括社會責任。這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成熟程度。在未來,假如消費者不斷提出要求,假如政府通過不同的手段要求企業具備社會責任感,隨著要求越來越高,企業也會按照這些要求來不斷調整。可以斷定的是,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中,好的企業不僅是商業經營成功,同時也要能夠成功地進行社會責任感的經營,兩者要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