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該是一個盈利組織,在盈利的基礎上能夠兼顧其他方面的利益。一個優秀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應該是盈利能力很好的企業。
換言之,盈利是企業最首要的責任,如果出現虧損并且是連續的虧損,連盈利都做不到,這樣的企業就談不上可持續發展,連基本的社會責任都沒有盡到,很難談及履行其他方面的社會責任。只有實現可持續的盈利,才是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才能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
同時,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是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創造社會價值。正因為如此,很多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投入時,已經開始將社會責任提升到企業經營的戰略高度。
比如,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關注并踐行慈善行為,這應該是企業社會責任感進步的一種表現。企業開始關注運營和盈利之外的事情,不僅僅是從社會中獲取,而且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履行作為社會公民的義務和責任,這是值得弘揚的事情。當然,這其中也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平衡股東利益與慈善,更不能為了虛名去做慈善,違背慈善的本意。
所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一定是要在不損害股東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履行社會責任和公司利益并不矛盾。拿我們公司來說,富安娜前幾年都有不少的分紅回報廣大投資者,富安娜的捐贈善款也都是量力而行的。更多的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則是來自董事長林國芳夫婦名下的慈善捐贈,董事長夫婦設立了富安娜慈善基金。與此同時,公司也建立了良好的勞工關系,盡到了對員工的社會責任;產品獲得各種名牌產品稱號,生產出一系列綠色環保的優質產品;加強了品牌上下游之間的合作,還有對經銷商、客戶的責任;幫助建設陸豐的道路及衛生院,投身公益活動。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持續的財務增長、良好的勞工關系和必要的社會責任,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談到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目前看,進行量化衡量應該是一個趨勢。因為只有進行量化才能對社會責任有一個更好的判斷,只有通過一定的比較才知道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優點及不足。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指標的量化確實比較困難。不過,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服務、環境等指標還是可以進行量化的。在社會責任量化評價的過程中,還需要借助實踐,摸索出一套比較好的做法,讓指標的設計和量化過程盡可能符合實際情況,真正體現出指標的價值。
中國企業的履行社會責任應該還屬于初期階段。尤其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并不是很好,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對于社會責任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想再次強調的是,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一定是要在盈利的基礎上進行,不是為了社會責任報告才履行社會責任,也不是為了虛名才履行社會責任,必須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