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2)》剛剛發布,就引來諸多質疑和異議。原因也很簡單:報告中的結論遠悖于人們日常的感受和常識。
報告中,國企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24.1分),遠高于外企(15.2分)和民企(15.1分)。而且,在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前10名榜單中,國企占據8席。而2012年以來每天虧損1750萬元、連續三年排在上市公司EVA(經濟增加值)末尾、近五年市值蒸發3000億、被冠以“A股虧損王”、掌門人為此向股民道歉、被曝上書國務院要求政府施救同時仍按人均標準7000元組織員工旅游的中國遠洋,高居企業社會責任排行榜首;曾被曝“大樓裝有價值1200萬一盞的天價吊燈”、“河北分公司以260元一盒的天價印制名片”的中石化,也赫然排在第4名的高位。如此有悖于普通民眾日常感受的排行榜,不能服眾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歸根到底,企業是一個通過把自己獲取、占有的社會資源高效地轉化為能夠有效滿足客戶需求、增進社會福利的、價值的經濟組織。這就是企業的本分。如果連這個要求都不能滿足,那么,這個企業連存在的理由都沒有,更遑論社會責任?
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你這個企業,作為一個肩負資源轉化和使用責任的經濟組織,你的生產經營活動,為這個社會福祉的增加、為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增添了多少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和促進。而在增進社會福利、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更高效地使用資源,為客戶創造有效價值,是企業的第一社會責任。只有在完成了這一責任的前提下,企業才能贏得生存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機會,才能讓自己有能力造福員工、股東、合作伙伴,并進而影響和帶動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至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最基本也最簡單的一條,就是根據上述對企業本質、企業社會責任本質的理解,結合我們的日常觀UBWkeqdw3pUrlM20kgE2S1UKXU/oZRberKdxHZYgZpk=察與生活常識來給出評判。正如學者資中筠所說:“一旦撥開迷霧,承認客觀事實,順應人性,用常識判斷,人人得以接近真理?!睂ζ髽I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理解,不妨讓我們撥開迷霧,曬一曬觀察到的客觀事實。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備軍就認為,國有壟斷企業需要在稅負方面“讓利”。國有壟斷企業每年兩三萬億元的利潤,有的來自壟斷,有的來自“租”——“租用”全體國民共享的資源。國企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僅國企資產一項,就高達40萬億元以上,卻既不承擔或只承擔極少的信托責任(向中央和股民分紅),也不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只承擔極少的就業、環境責任,其余幾乎全部社會化——如松花江污染、石油泄漏、超級大壩影響流域氣候等)。而有知情人士表示,在制定整個工資改革乃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時,凡涉及國企工資調控、工資集體協商、勞務派遣等方面,都會受到來自壟斷部門、壟斷國企的巨大阻力。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事實若此,為什么社科院的報告得出的結論卻與我們的觀察、體驗大相徑庭呢?該報告的作者之一、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曾這樣回應相關質疑:“我們的報告所研究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主要反映和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和信息的披露水平,與社會責任的履責水平并非完全一致,但外界一直存在某種程度的誤讀。”而從其給出的企業社會責任分類標準也不難看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建立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完整”才是其榜單排行的核心依據。而所有這些回應透露出的一個信息是:排行榜更看重形式上的規范,而不是實際責任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