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優勢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關鍵原因,過去30年,中國每年取得3%的快速勞動力增長,由此催生了人口紅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已到了經濟學家所說的路易斯拐點:企業再也找不到廉價的外來民工,付出的工資急劇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影響了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基礎,但對中國制造業并非全然不利。如果公司董事會能夠意識到利用現有的法律與政策有效降低勞動力成本,同時通過技術投入提高勞動生產力,則可沉著應對。
合理統籌工資制度
勞動力成本不僅僅指工資,它包含了從勞動力的招聘、培養、持續使用直至退工而產生的一切費用。也不僅指生產一線的員工,而且包含了企業全部人員??刂苿趧恿Τ杀緫撌瞧髽I短期內可以立刻上手的。
從嚴格法律意義的角度,工資包括了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加班工資、病假工資以及企業為員工支付的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費用。數據顯示,盡管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89位,但社保費率全球排名13位。高昂的社保費率是造成中國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現有的政策框架內,社保費率或社?;鶖凳遣皇强梢越档停看鸢甘强隙ǖ摹?/p>
我國許多地區采取階段性減繳、緩繳社會保險費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大多不透明,企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向所屬地區的社保部門咨詢溝通才可獲得,這些政策不但涉及費率的下浮,而且涉及繳費基數的降低。特別是在經濟波動時,采取階段性減繳、緩繳社會保險費的政策更是常態。一個比較公開的案例是,廣東肇慶市懷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已經通過證監會審批即將上市,有媒體披露,自2007年的五年來,登云汽配欠繳的公積金總數(含合同工欠繳部分及應支付給勞務派遣公司代繳的派遣工公積金數)大約有上千萬元。原因是當地政府曾經發過通知,規定可以“暫不繳存”,這一“暫”居然沒有期限。相信這一“暫不繳存”事件在中國一定不是個案。
對于加班工資,許多HR主管認為應當以職工全部工資為基準計算加班工資的基數。事實遠非如此,如上海就規定,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為員工的基本工資(不含績效工資),各地區亦有不同政策,值得關注。同時,企業應綜合考慮崗位的性質,如對高管、營銷人員、司機等,可考慮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對于部分季節性工作可實行綜合工時工作制。兩者除法定節假日需要支付加班工資以外,都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在依法申請的工作時間以內的,都無需支付平日加班工資以及周六周日加班工資。
對于病假工資,因不同工作年限對應不同的工資支付比例是由國家規定而無法更改,但病假工資計算基數卻因各省市地區的政策而異,各地對病假工資的最低限、最高限都有不同規定。比如,北京市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資的80%即可,給予企業極大的自主權(可以約定病假工資計算基數)。上海則明確規定工資基數的適用原則,同比普遍成本會高于北京,但上海卻有病假工資基數的最高限的限制,即最高基數為上年度的平均工資,這一點卻往往被很多企業所忽略,特別是月工資高于上年度平均工資的員工較多時,這一政策規定可以很好地幫助企業節省開支。
積極創新爭取政策
對于制造業來說,勞動力成本是企業成本重要的一環,但也僅是制造型企業的成本之一。降低土地及生產資料取得成本稅收的減免、地方政府專項資金的扶持、融資便利等可以提高資本利用率,技術上的創新則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方式降低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
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低下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生產力只是美國的約15%-18%,或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平均約25%。同日本及新興工業化經濟體比較,中國勞工的人均資本存量也還處于低水平。這說明中國制造業有提高生產力的巨大空間,也是我們對中國制造業增長前景應該保持樂觀的基本原因。
野村研究所發布的《亞洲經濟預警——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影響》報告指出,中國生產率在1994年至2008年期間的年增速達到20.8%,而同期制造業的工資年漲幅為13.2%。因此生產企業有能力消化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并且,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大概是日本1980年及韓國約1990年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比較優勢依然存在,盡管不如30年前那么顯著。只要注重資本的利用率,并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中國制造業還擁有充裕的時間完成轉型與更新換代,現在還不是中國制造業最為艱難的時刻。
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可能短期內難以見效,但從五至十年的期限來看,其對中國制造業質量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對于技術上的創新,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均提供了許多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對于研發投入達一定比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要是發明專利)、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可以分別給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科技小巨人項目認定并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中央及地方政府還設立了科技型創新基金、科技孵化企業等基金給予企業技術創新上的資金支持。以上海為例,根據不同產業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結合總部設立、自主研發、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租金補貼、費用補貼、獎勵等方式給予扶持,嚴禁與企業稅收直接掛鉤。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上海歐際柯特回轉支承有限公司近期9個項目就獲得專項配套資金7000多萬元。企業應該深諳該類法律、法規與政策,積極申請并獲得該等資金扶持,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來抵消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
面對勞動力成本持續走高的局面,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企業應有效利用現有的法律與政策,有效降低勞動力成本;另一方面,企業應審時度勢,利用現有的優惠政策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切實提高勞動生產力,以降低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更高的層面來說,中國是否能在21世紀實現結構的轉型并崛起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取決于企業個體對這一挑戰的回應。
(作者系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