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由于平山所處的地位比較重要,許多軍隊和地方領導機關云集平山。主要有: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部、第二軍分區司令部、三四四旅、三五九旅六八八團、六八九團、晉察冀軍區五團、冀中第一旅兩個團、北方分局、晉察冀中央局、晉察冀日報、邊區銀行、邊區印刷廠、邊區行政委員會、十幾個兵工廠、被服廠、后方醫院、供給部、華北聯大、抗大二分校、地委等。僅華北聯大就有4000余人,五團有4700多人,加上其他機關駐軍,經常有16000人左右。有時北岳軍區和正定、靈壽、井陘、平定等鄰縣的縣政府也來。百團大戰期間,還供應十幾個團的軍需。最多時達到3萬多人。
這么多機關與軍隊的吃住、后勤供應、戰時支前等問題,全落在了平山人民的肩上。平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歷盡艱辛,克服重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這一艱巨光榮的任務,被譽為晉察冀抗日模范縣。
完善各級機構
保證后勤支前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后,國民黨的偽政府都嚇跑了。為方便工作,八路軍來到平山,首先建立了由李德忠、李葆華、胡伯瑜、栗再溫、王昭、姜占春等人組成的民訓處(即地委)和由何法章、崔秀蘭等人組成的自衛會(縣政府的前身),并成立了國共合作支前機構——動員分配委員會。1937年10月,成立了由姜占春、韓一均等人組成的縣農會,提出了一切權利歸農會的口號。不久,又成立了由趙子尚擔任所長,由韓德安、張秀生、蘇迪之、史左民、封振東等人參加的軍用代辦所,負責籌糧籌草,支援前線。1938年1月15日,在羅榮桓同志的幫助下,成立了由栗再溫、徐達本、劉道生、姜占春、齊學韶等人組成的平山縣政府。徐達本同志任縣長,王昭同志任中心縣委書記。同時,各區村政府機構相繼建立,梁雨晴同志從部隊調回擔任了小覺區委書記。這些組織機構的建立,有力地保證了后勤支前工作的順利進行。
抗戰初期,第二次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形成。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槍出槍,有人出人,抗日救國,人人有責,這個口號宣傳得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征糧出款的基本原則是合理負擔,窮人出人,地富出糧出款。軍隊和機關住到哪里,就在哪里籌糧籌款,就地供應。首先動員一些囤集居奇的地主富農和小業主出糧出款,開明地主獻糧獻款,給其獎旗掛匾。抓典型,帶一般,影響其他地富。全縣聞名的北莊地主齊學韶(即涌泉)、元坊地主韓瑛、陡嶺地主梁三魁等都是出糧出款的重點戶,齊學韶前后出過糧食五百多石,還獻過白洋、長短槍、騾子等,成了晉察冀邊區有名的開明士紳,當時還編了贊頌他的歌曲,并把他選為邊區政府的參議員,擔任了平山縣政府實業科科長(1941年病逝)。一般中小地主、富農,也獻了不少財物,南紅岸宅富農李墨林一次出過10石糧食、50元白洋,并把幾百棵大樹逐步鋸掉送給八路軍燒柴。溫塘、朱豪、回舍等一帶的駐軍大都燒過他的木柴。
隨著駐軍增多,負擔加大,也向富裕中農分派了任務。群眾把這種由縣區直接向富裕戶發通知單,派糧派款的辦法稱之為“出綁票”。此外,滹沱河沿岸是個天然糧倉,洪子店鎮上有“四維長”“萬順昌”等幾個大糧行,周圍幾個縣也到這里趕集,一集可上近千石糧食,必要時在糧行和集市上購買一些糧食作為補充。
但是,隨著駐軍的急增,出綁票的辦法已不能解決問題,就改為在全縣范圍內逐級分配任務,通過縣區村,分解到戶。隨后,又把土地列表造冊,算成分數,除去人口(后加上農具)消耗,按分負擔公糧。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堅持持久抗戰,又過渡到以土地產量為基礎,把農副商業統一計為收入,以小米為折算單位。除去免稅點,產量越多,收入越大的累進率越高,負擔公糧公款越多,這種辦法稱為“統一累進稅”。
同時,還發動敵占區的黨組織征收公糧,解放區組織自衛隊晚上穿過封鎖溝到敵占區背糧,僅1941年11月下旬,就發動自衛隊3800多人,12次背回糧食131700斤。
為了從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解決軍需民用,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開始先搞“二五”減租,即一石租子中,種地戶向地主少交租2斗5升。后又發展到“三七五”退租,即一石租子中,地主最多收租不能超過3斗7升5合,超過部分退還給種地戶,并保證租地戶的永佃權。貸款利息也由原三分減為一分,1939年后,超過規定利息一倍者停收利息。對情節嚴重民憤大的,進行清算。后來,“統一累進稅”和“二五減租”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又推廣到了其他解放區。由于減輕了租佃戶的負擔,廣大農民從政治上長了志氣,從經濟上得到了收益,參軍支前的勁頭更大了。
在大生產中,出現了男女老少總動員,軍隊、機關、老百姓齊參戰的局面。興水利,修河灘,開荒地,大生產運動搞得熱火朝天,涌現出了下盤松戎冠秀(后發展為擁軍模范)、田興張之文等勞動模范。由于男勞力支前任務大,在全縣各地涌現出了許多戎冠秀式的小組,婦女勞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部隊的給養,平時集中保管,定期發放,當地駐軍一般5天領一次。日寇掃蕩時,就化整為零,把公糧分散到戶,堅壁清野,埋在地下或窯洞,敵人走后又挖出來。由于軍民一條心,使日本這匹沖入火陣的野牛,走投無路,到處碰壁。
糧食加工,也基本上依靠群眾解決。打起仗來就地加工,就地供應,也搞些烙餅、饅頭等熟食直接送往前線。有時隨部隊流動供應,部隊打到哪里,后勤就供到哪里。1939年冬,特務團打五臺時,平山隨軍供應200多華里。
為保證駐軍燒柴
全縣大樹基本伐光
縣政府成立后,縣設立了軍需供應站,區設軍需干事。后來縣又設立了糧食局,區設糧秣和財政助理員,村設糧秣和財政委員。統一印制了糧票,按票逐月報賬,逐步走上了正軌。
被服供應,開始從農村征收棉花,以棉換布或讓群眾紡線加工土布,同時也通過貿易局從敵占區購進一些布匹。軍鞋加工均靠農村,按婦女勞力分配慰勞軍鞋任務。起初,每年20多萬雙,有了被服廠后,農村主要負擔納鞋底任務,每年做軍鞋10萬雙左右,并得到一點報酬。
住房是一件大事。機關駐軍集中的地方和大路沿線諸村,住房十分緊張。為了給機關和軍隊讓房,許多老百姓一家幾代就擠在一個屋里。尤其是大路沿線村莊,幾乎每天都有軍隊經過,村干部應接不暇。甚至還出現過“不成問題”的笑話。
“不成問題”當時是個新詞,老百姓大都不解其義。有的人認為“不成問題”就是“辦不到”。一天,一位打前站的軍人到了小覺區牛居村,提出號300人的房子住宿,問村長成不成問題,村長說不成問題。結果大軍到后,卻容納不下。又找到村長,村長說:“我說不成問題,不成問題。你看,放不下吧。”才知道他錯誤地領會了這個詞的意義。后來這個故事變成了平山的一個歇后語:牛居村長——不成問題。
燒柴,也是一件大事。那時平山的山頭、河旁、村內大樹特別多,開始駐軍走到哪里,就是燒村中的公樹。隨后是砍伐地主莊子上的大樹,后又發展為向村分木柴任務,象征性的付一點錢,后來分配過少量的戰備炭。抗戰結束時,全縣的大樹基本上都伐光了。
運輸任務也相當艱巨。開始,在機關和部隊駐地附近,群眾自動組織起來,抬擔架,送糧草,支援前線。駐軍和機關集中的村莊,基本上天天有運輸任務,群眾的負擔很大。古道區由于后方機關集中,1941年11月份,18至50歲的男自衛隊員,每人負擔抗勤工24個。河坊區有一個村22頭牲畜,一個月中連續送軍糧26天,累計9萬多斤。農忙時,縣區對個別出工多的村,從外地抽調勞力支援該村生產,朱家溝、南文都等村就到南段峪、榆樹坪一帶幫助搞過春耕春播。后來根據史佐民等人的建議,把全縣18歲以上的男勞力和騾、馬、驢逐村等級造冊,按里斤記工,縣每年大體上平衡一次,基本上做到了公平合理。
1979年9月,筆者進京征集平山黨史,抗戰時任軍用代辦所所長、時任國家煤炭部副部長的趙子尚同志無限感慨地說,那時機關和軍隊的衣食住行都是依靠老百姓解決的,大樹全是我們伐掉的,平山人民貢獻大啊!
據不完全統計,八年抗戰期間平山共交納救國公糧4533.6萬斤、軍草3340萬斤,做軍鞋67.3萬雙、軍襪1948萬雙、棉衣13.2萬套、軍衣16.8萬套、棉被14.4萬床,紡線4萬多斤。
全縣共負擔戰勤8348萬人次,其中男性4.9萬人,女性3.2萬人,男性累計出差2105.6萬個,女性做戰勤工2224萬個。
另外,還募集了大量各類慰勞品。如1938年1月,一次慰勞部隊豬、羊肉3000斤,大米8石,雞蛋800斤,菜和鞋襪無數。合理負擔糧食15萬石,認購救國公債38萬元,勝利公債3205.6萬元,遠遠超出了邊區政府下達的任務。
平山作為抗日模范縣,全縣人民千方百計,節衣縮食,克服困難,參軍參戰,支援前線。解決了軍隊和后方機關的衣食住行、柴菜油鹽、人吃馬喂等問題,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平山人民用心血和汗水、生命和智慧,在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抗戰史上,寫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