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糧食是一種關系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特殊商品。本文認真分析了國家糧食核心產區的黑龍江省生產中存在資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務弱化,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等問題,提出要健全農村經濟金融良性發展機制,提高對糧食核心產區的金融支持
[關鍵詞]糧食生產;金融支持;措施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1 — 0165 — 02
作為國家糧食核心產區的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已超過1100億斤,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雖然,黑龍江省糧食連續豐收,但農業發展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務弱化,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等問題,無法滿足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資金需求,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農村經濟金融良性發展機制,提高對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一、黑龍江省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黑龍江省耕地面積1.78億畝,占全國的10%,居第一位。而且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宜農土壤占總面積的40%,全省農業后備資源面積720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0.5%,居全國第4位。黑龍江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5.4畝,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9倍,農民生產糧食的自留自用比例低,70%以上的糧食以商品形式向全國供給,是全國平均糧食商品量的2倍。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06億畝,產量達到1114.1億斤,糧食商品量達到893.2億斤,總量、商品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為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黑龍江繼2008年提出千億斤糧食生產規劃后又提出發展現代大農業,僅改造中低產田等需投入資金620億元,其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264億元,農機裝備年需求可達150億元。
二、金融支持農業大生產面臨困境,無法滿足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資金需求
(一)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組織、功能不健全,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目前,黑龍江省以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為主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著金融產品單一,服務手段簡單,功能同質化現象,而創新型的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發展較為緩慢,與現代農業發展中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不相適應。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主體主要來自農村信用社,存在單一性和壟斷性。據統計,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全省農業貸款的80%以上。由于農村信用社個體資金實力較弱,資金有效供給不足,且主要以小額生產性流動資金貸款為主,難以對農業產業升級提供有效支持,這種單一金融機構的支農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
(二)政策性金融功能缺陷明顯,金融業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不夠。長期以來,由于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缺陷,使金融對農村這一領域的服務基本空白,黑龍江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服務基本靠農民自己投入,在當地政府財力有限,農村信用社、商業銀行在商業化管理下介入意愿較弱的情況下,形成了巨大的資金缺口。使大批有潛力的現代農業項目因農村基礎設施瓶頸而無法獲得長足發展。2011年全省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需求達617億元,金融僅投入66億元,占總需求的10.7%。
(三)商業性金融缺位和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不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支持不足。以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主體、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為輔翼、其他機構為補充的農村金融體系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資金大額化、周期化、多元化的需求。一是國有商業銀行實施集約化經營戰略,縣以下機構大量撤并,縣支行轉授權較小,對農業產業信貸支持不足。據統計金融體制改革以后,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網點先后在縣域撤并機構網點1581個,比金融體制改革前減少34.7%,縣域金融機構除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外,其他機構基本不開展農村信貸業務。二是農村信用社受單戶貸款最高200萬額度的限制,難以滿足不斷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資金需求;三是農業發展銀行主要以支持糧油棉收購為主,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要求比較嚴格,且貸款手續繁瑣,審批時間較長,難以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適時、有效的信貸支持。
(四)農村金融創新與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不相適應。目前普遍推行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雖然在支持農業生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與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特色的金融服務之間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一是貸款期限與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需求不相適應。在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資金需求量大,而且主要需求為中長期資金,而在農村金融服務起主力軍作用的農信社在信貸經營上難以突破“春放、秋收、冬不貸”的傳統模式,貸款約期通常是每年的3—11月,由于期限短,農民無法用于中長期農業生產,也無法在價格最好的時期出售糧食,貸款約期與農業生產、銷售的周期不相適應,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周期不適應。二是農戶貸款金額擴大化與農村信用社貸款小額化的矛盾。農村信用社能夠提供的是農戶小額農貸,只能滿足購買一些生產資料和從事簡單再生產的資金需求,而對效益高的新興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貸款投放明顯不足。2011年我省農戶戶均貸款額接近8000元,目前我省糧食每畝平均生產成本近295元,按戶均30畝計算,生產成本則達8850元。按農戶自籌30%的資金計算,8000元的貸款可以滿足小規模農業生產,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求仍得不到滿足。
(五)金融授信方式與特色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地區中小企業和農戶的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完善,金融機構為了保證貸款安全,在提供貸款時要求企業和農戶提供有效的質押物或通過第三方進行擔保。但農戶和企業能滿足銀行抵押要求的資產少,缺乏有效的質押物。如農產品加工企業用機器設備等作抵押,金融機構認為此類設備更新換代快、折舊率較高,變現價值低,影響保障效力,不同意作為質押物。種、養殖合作社用租賃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由于沒有土地、房屋證件,也不能作為質押物。同時,由于地方財政困難,中小企業擔保中介組織發展緩慢。目前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擔保機構只有40多家,并且存在注冊資金少,擔保能力弱等問題。與企業和農戶的融資擔保需求相比,農村擔保機構數量與擔保能力差距巨大。
(六)農村保險業務發展滯后,農村經濟缺乏保障。近年來,黑龍江省極端氣候不斷出現,自然災害頻繁,給農業生產造成過重大損失。據資料顯示,黑龍江省洪澇災害年均損失20億元左右,旱災損失10億元。自然災害的頻發也使農業保險成為高風險、高賠付率的險種,商業性保險機構不愿開辦此項業務。同時,農民自身參加農業保險的意愿不強,保險基金來源少,保險的“投保越多、費用越低、保障越足”效應無法發揮,一旦出現大面積風險,保險公司所收取的保費不足以維持賠付,后續經營將無力維持。農業保險發展遲緩,導致投保的農戶與企業少,受災損失難以分散,農業生產面臨著巨大的自然災害風險。2011年,糧食作物投保面積僅為6758萬畝,僅占全省糧食作物植面積的37.13%。此外,農村保險體系滯后,也使農村金融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金融機構被迫提高貸款利率。
三、健全農村經濟金融良性發展機制,提高對糧食核心產區的金融支持
(一)強化農業投入風險保障體系
1.建立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基金。鑒于農業高風險、低收益特征,國家應設立糧食主產區農業專項發展基金,按新增農業貸款的一定比例向金融機構提供補貼,并向貸款農戶與企業提供財政貼息;向開展農業保險的保險機構提供補貼,并向投保農戶與企業提供保費補貼。同時,對涉農貸款或農業保險的風險進行補償。
2.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用。農業發展銀行應繼續發揮對“三農”的支持和保障職能,保持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同時,應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增加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農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專項貸款等職能,將政策性目標和市場化手段銜接起來,提高對糧食千億斤工程的支持力度。
3.組建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建議政府或按政策性運行方式全額出資設立政策性擔保機構,或按市場化運作方式適當出資組建商業性農業貸款擔保公司,有針對性地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和農田水利建設提供融資支持,加快糧食千億斤工程建設步伐。
4.實行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待遇。國家從財稅政策上支持農村金融的發展,包括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農”,財政部門當前分檔次實行優惠稅率;對農行設立在縣以下的農村網點,減免營業稅適當提高準備金比例;降低金融業營業稅率和所得稅率,實行收付發生制的征稅管理等,為金融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降低其經營成本,減少其經營風險。
(二)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1.健全農村金融相關法律。要盡快為合作金融立法,如建立《合作金融組織法》等農村金融相關的法律,為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提供法律支持。建立與擔保和信用信息相關的法律,為農村擔保體系、信用體系的建設奠定法律基礎。完善《破產法》、《刑法》相關條款,加大對逃廢債、金融欺詐行為的約束,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2.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信用和擔保體系。由政府主導建xPXEBmq4UbbPxE2mjAA2QQEbVHz4EyG6PJzykTrU3QI=立信用信息庫以及農村金融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平臺,降低銀行征信成本。可采取政府擔保、龍頭企業擔保、行業協會擔保、中介機構擔保和農戶聯保等形式,有效解決農戶貸款難的問題,同時有效降低銀行信貸風險。
3.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由政府主導開展“三農信用鄉(鎮)”和“信用戶”創評活動,開展涉農企業信用評級,促進金融機構、中介機構與企業合作共贏,完善創評標準與程序,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引導農村經濟主體增強信用意識,培養良好的信用行為,促進農村信用環境優化。
(三)發揮金融部門支持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的推動作用
1.運用和完善央行金融政策,為支持國家糧食戰略工程建設服務。一是加大支農再貸款的支持力度,繼續增加支農再貸款規模,對黑龍江省糧食生產核心產區給予支農再貸款的傾斜政策,提高當地政府部門的積極性。二是要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對涉農金融機構和農業貸款項目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政策,結合形勢要求加強窗口指導,鼓勵金融機構積極介入大中小型糧食生產項目。
2.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金融機構要在堅持資金安全的原則下,更多地選擇有利于促進糧食生產的項目,把資金投向重點領域。一是政策性金融機構要通過政策性貸款引導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以及農業開發項目提供資金的作用。二是農村信用社要在信貸程序、權限、品種、時間上合理設置信貸管理政策或制度,推進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形成區域性的主導產業。三是商業性金融性機構信貸重點投向農副產品儲存和精深加工的“涉農”企業,促使其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實現市場帶企業、企業拓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有效傳動。
3.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探索金融業服務“三農”發展的新途徑。金融機構要從“三農”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信貸程序、權限、品種、時間上合理設置信貸管理政策或制度,積極開發和創新金融產品。一是大力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鼓勵金融機構運用聯保、擔保基金等聯合增信方式,積極探索發展滿足信用共同體成員金融需求的聯合信用貸款。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利用多種方式建立和完善農戶資信評價體系,積極發放不需要抵押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二是探索發展基于訂單與保單的金融產品,有效分散信貸風險。鼓勵農村地區銀行業機構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以訂單和保單等為標的資產,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農信貸風險。三是積極拓展擔保物范圍,擴大融資規模。涉農金融機構要積極拓展擔保物范圍,使農戶和農村企業擁有的林權、倉單、土地經營權、水域使用權、農機具、訂單、應收賬款等資產和權利能夠有效發揮融資功能,實行農民各項有效資產和權利與信貸業務的綜合經營,支持和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