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其最大特點就是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應用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本文從現行準則的相關規定入手,結合具體會計準則分析了公司應用公允價值計量產生的盈余管理問題,同時提出了公允價值在我國現階段應用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公允價值;盈余管理
[中圖分類號]F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1 — 0175 — 02
一、公允價值定義及盈余管理的本質
(一)現行會計準則關于公允價值的規定。我國現行會計準則(以下稱現行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和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引入公允價值過程中,我國充分考慮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公允價值應用的三個層次,即:第一,資產或負債等存在活躍市場的,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應當用于確定其公允價值;第二,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參考熟悉情況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進行的市場交易中使用的價格或參照實質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資產或負債等的市場價格確定其公允價值;第三,不存在活躍市場,且不滿足上述條件的,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等確定公允價值。從后兩個層次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來看,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都需要人為的估計、判斷,定性因素大于定量因素,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給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間。
(二)盈余管理及其本質。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當局及其會計機構和人員針對會計準則的漏洞或缺陷(包括會計準則未涉及的領域),出于自身需要,創造性地嘗試或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會計行為。盈余管理被理解為公司管理層利用會計準則的缺陷或可能帶有歧義之處,對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誤導性的描述,從而使財務信息失去可靠性,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行為。
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主要依據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不同會計政策下的會計處理不同,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也不一樣;另一方面是利用會計準則的不完善,如一些靠會計職業判斷的處理事項。故實務中的盈余管理可以歸結為一般是通過會計估計的合理變更、會計職業判斷的主觀性、會計方法的選擇、交易事項的時點控制以及調節關聯方交易來修正財務報告,達到增減利潤、平滑利潤以及提高企業價值穩定股價等目的,從而按管理當局期望的數字 “反映”企業的經營目標和價值。盈余管理利用現行準則的缺陷提供誤導性的會計信息,違背經濟真實性原則,是對會計準則旨意的有意誤用,目的是調整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會計準則制定的角度來看,它反映了準則尚不完善。
二、現行準則引入公允價值的盈余管理分析
(一)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的盈余管理分析。一是公允價值計量的盈余管理分析。我國現行會計準則按照市場活躍程度將公允價值計量劃分為三個層次,企業管理層所運用的假設、估計、估值模型,以及參考數據的獲取、使用和職業判斷等手段變得非常重要,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公允價值的確認和計量。市場價格是金融資產的最佳估計,是最公允的輸出變量,即便如此,由于會計主體在資產負債表日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的價值不是現實的交易,也不是過去交易或事項的實際價格,它是市場參與者參照公開市場進行的假想交易中的資產銷售價格或負債轉移價格,所以金融資產的第一個層次的公允價值計量也是人為估計的結果。在三個計量層次中,后兩個層次帶有明顯的估計性質,尤其是第三層次的計量是在缺乏可觀察的市場價格(輸入變量)下企業的主觀估計,不論企業聲稱所使用的方法、技術及估計模型如何科學、精準,相對于第一、第二層次以可觀察輸入變量為基礎得到的公允價值信息,第三層次估計的公允價值信息質量無法令人信服。而在我國現階段,一些金融資產缺乏活躍市場,多數情況下公允價值沒有可靠計量的基本前提,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就會更多的應用第三層次的人為估計和判斷,結果會造成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實務操作中的隨意性,為企業的盈余管理拓展了空間。二是金融資產減值客觀證據的盈余管理分析。判斷一項金融資產是否發生減值應以是否具備減值的客觀證據為依據。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列舉了九條金融資產減值的客觀證據,對于這些客觀證據,具體如何在實踐中應用,比如怎樣判斷財務困難的嚴重性,在多大程度上違反合同需要做出減值認定,公允價值下跌多長時間才算非暫時性下跌等,準則均未做出定性或定量的明確規定。企業對這些客觀證據的主觀判斷成了管理層實施盈余管理的機會。減值是資產價值的可能損失,是由于發生了一些導致資產經濟利益減少的事件,從而需要在資產負債表中將資產價值表示為一個較低的水平。重估是一種選擇權,通常可以用來增加資產的價值,也存在重估減值的需要,當有證據表明減值已經發生,則減值在損益表中表現為一種損失,由于對金融資產減值客觀證據進行判斷的困難,以及對利潤和股東價值可能的逆效應,使得金融資產減值成為盈余管理滋生的土壤。那些想保持資產和利潤在一個較高水平的公司會忽略執行減值測試和調整,甚至在明知已經發生減值的情況下也將其忽略。按照審計程序,審計師應該執行減值測試,但如果沒有公司管理層的配合,減值測試將很難完成。
(二)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的盈余管理分析。一是公允價值計量中的盈余管理分析。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準則規定只允許采用活躍市場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估計,禁止采用其他具有較多主觀假設的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以避免企業會計處理時的主觀隨意性,提高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但準則并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判斷房地產市場是否為活躍市場,也沒有詳細說明如何參照活躍市場價格確定公允價值。而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因素很多,即使是活躍市場且在同一城市,位置不同、配套設施不同、文化氛圍不同的房地產價格也相差很大。因此,公允價值的確定是否合理,成為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是否公允的關鍵,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操作正是盈余管理的空間所在。二是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的盈余管理分析。投資性房地產準則規定投資性房地產在公允價值模式下,符合條件的投資性房地產與其他資產可以相互轉換。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時,應當以轉換當天的公允價值作為自用房地產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計入當期損益。根據這一規定,企業想增加當期利潤時,就在行情好時轉換;當企業想減少當期利潤以少納稅時,就應在行情差時轉換;當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時,企業若能夠推遲轉換,不但可以繼續維持客觀的租金收益,還能等待價值進一步上漲之后獲得更高的轉換收益;企業若想少納稅,還可以在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時提前轉換。這為企業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三)債務重組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的盈余管理分析。債務重組準則規定,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如果該項資產及與其類似資產均不存在活躍市場,資產的公允價值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等其他技術手段,合理地確定其公允價值。在不存在活躍市場時,非現金資產價值的計量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其他的技術手段,無論是現金流量折現法還是估價法,都存在大量的人為估計和主觀判斷。債務重組雙方完全有能力通過調整各個估計參數來提高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越高,債權人對重組債務的資產以公允價值入賬,其所受損失就越小;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越高,債務人也能美化其營運能力,因此,無論是主觀愿望還是客觀技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債務人及債權人都更愿意選擇以非現金資產的形式進行債務重組,并努力提高重組債務資產的公允價值。因此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進行債務重組的,如果該項資產及與其類似資產均不存在活躍市場,資產的公允價值估計中同樣存在著盈余管理的可操縱性。
(四)綜合分析。公允價值在會計中的應用是為了給財務報表分析人士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事實上它造成了一些資產的財務信息失去可靠性。一旦你用“它值多少”來替代“它的成本是多少”時,那么你就會進入一個基于許多假設的復雜的估計判斷領域,這個領域對報表的編報者、審計師和解釋者的才智是一個挑戰。導致越是試圖披露和報告更為相關的信息,通常越會造成更多的盈余管理問題和對會計信息更為困難的理解。但考慮到公允價值對于金融工具來說,它是最相關的計量屬性,而對于衍生金融工具來說,它是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因此公允價值的作用又不能否定。但我國現階段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許多資產(包括金融資產)缺乏活躍的市場,公允價值沒有可靠計量的基本前提,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就要用到大量的人為估計和判斷,給盈余管理留下很大空間,對會計信息會產生嚴重影響,導致主體的經營、投資和理財業績被歪曲。而財務會計與財務報表的本質特征總是如實反映一個主體的經濟真實,會計又決不能變成估計,因此我國現行準則中的公允價值應用有待改進。
三、建議
(一)謹慎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現行準則體系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趨勢。但計量屬性的選擇必須符合現實經濟發展環境。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程度還較低,資本市場尚不完善,許多資產(包括金融資產)缺乏活躍的市場,公允價值沒有可靠計量的基本前提,會計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盈余管理現象嚴重。所以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應更充分地考慮我國國情,更加謹慎地應用。目前我國在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時,應只對存在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的資產、負債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而對于前述的第三個層次暫不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二)適當改進公允價值的披露方式。當前必須對現行準則中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進行適當改進,以適應我國目前經濟形勢的需要以及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我國現階段不必將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在會計報表內確認,會計報表內的項目仍按其本來面目(歷史成本)反映出來,而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資產和負債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對某些重要事項用公允價值進行有根據的預測和估計,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能夠作為財務會計信息的必要和有用的補充,增進財務報告的有用性。
(三)加強對公允價值計量會計信息的審計監督。公允價值應用過程往往依賴于企業會計人員依據有關因素做出的估計、判斷,給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間,可能被一些企業用于調整經營業績、規避稅收。注冊會計師應當以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計劃和實施審計、監督工作,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評價被審計單位以公允價值應用的相關信息的可靠性。此外,審計部門應針對公允價值應用制定具體的審計程序,以最大限度地通過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遏止企業利用公允價值實施盈余管理行為,對公允價值應用中職業判斷的正確運用構造“防御”體系。
〔參 考 文 獻〕
〔1〕葛家澎,竇家春,陳朝琳.財務會計計量模式的必然選擇:雙重計量〔J〕.會計研究,2010,(02):7一12.
〔2〕Patricia M. Dechow, Linda A. Myers, Catherine Sha-kespeare.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gains from asset secuntizations: Aconvenient earings management tool with compensation side一benefits. Journal of Aeeounting and Eeonomies, 2010, (49):2一2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