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追完“”,年中人人都在談論“好聲音”,年末走進影院到處都是徐崢和王寶強,時不時還要通過Pad和智能手機刷一下熱片和美劇,受眾的2012年有點忙。
《甄傳》體現了中國電視劇相較電影在類型成熟度、市場化程度、創作積累上的優勢。在調控措施逐一落地的2012年,電視劇和熱點品牌欄目一道,穩定了電視力量。
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微博時代民眾聲音的增長,行業政策調控和廣告收縮的多重加壓,讓電視運作者在品牌節目上求新求變,加大投入力度。《新聞聯播》的“幸福”調查,是政策引導力、傳媒內部革新需求的體現,而《中國好聲音》的橫空出世,證明平臺化運作能力的重要。
和電視不同,中國電影的2012年,只可言亮點不缺、整體欠佳。《人在途之泰》的12億元票房,是單片市場傳奇,但難掩國產電影整體面臨的窘境。這一年,雖有《一九四二》的厚重、《畫皮Ⅱ》的市場狂飆,但國產大片整體質素和市場表現走弱趨勢明顯,尤其是內容上表現出的突破乏力和平庸。大片不振,但小片集體發聲,有較大斬獲。小清新、驚悚片、動畫片等中小影片,氣候漸成。但,2012年國內共出品各類電影多達893部,其中進入市場的也高達230部。大片引領,中小影片穩住中盤,才可與如此大的產量形成良性聯動。單靠大片一端抑或寄望黑馬驚艷,均不足以應對13000余塊銀幕數的終端需求和進口片配額放大的倒逼。2012年,國產片走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熱劇、大片、紅欄目,還有加一個多終端。尤其是視頻領域,2012年優酷土豆合并之后,行業格局、廣告模式孵化、版權正版化和新鮮度,均出現了趨于良性的變化。另一個重要變化: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觀眾手指很忙。
無論是政策之變,平臺融合,還是資本推動力,傳媒娛樂產業的成長成熟,歸根結底需依托內容的品質和價值。所以,希望2013年的“觀眾”,會更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