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再囧途之泰囧》書寫票房奇跡,還有一眾表現出色的“小片”不容忽視。
“小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已經不再是一部喜劇片,而是一部“票房恐怖片”。“票房過了5億,沖7億、8億的時候,這部電影已經不再屬于我了,而是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徐崢面對影片幾近“瘋狂”的票房漲勢感嘆道。
至2013年1月中旬截稿之日,《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已突破12億元,創國產電影票房最高紀錄。光線影業去年出品的《匹夫》《銅雀臺》都鎩羽而歸,卻借投資只有3000萬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各媒體對于《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報道紛至沓來,《新聞聯播》也不例外。一時間,《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了全民話題。
自2006年《瘋狂的石頭》,2009年《瘋狂的賽車》,到2010年的《人在囧途》, “平民喜劇”便已初露鋒芒。2011年《失戀33天》屬厚積薄發,2012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則鑄就票房神話。究其原因,一方面緣于觀眾口味的變化,另一方面得益于幾年間終端市場暴漲。
除了平民式喜劇,另外幾種“小片”也不能忽視。
文藝片在國內電影市場歷來不怎么“受待見”,但從2011年的《最愛》《觀音山》到2012年的《桃姐》《晚秋》《二次曝光》,文藝片終于熬得“出頭之日”。相較商業類型片,文藝片的營銷更加重要。《觀音山》和《二次曝光》的票房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于范冰冰的人氣和影片的策劃宣傳。至于《桃姐》,諸多中外獎項對影片票房的助推看似巧合,但出品人于冬就談過合理借勢的重要性。
帶點小清新氣質的愛情片也頗討喜觀眾。典型案例是2012年年初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兒》。此片2011年在臺灣上映后一舉斬獲4億多新臺幣,成當時臺灣本土電影票房亞軍(僅次于《海角七號》)。在大陸上映后,憑借不俗口碑拿下7000多萬元票房。
除了“文藝范兒”和“小清新”,還有兩種類型片往往也能夠“小題大做”,即驚悚片和動畫片。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上映的驚悚電影約20部,票房合計約2.5億元。驚悚類型已自成一派,不容小覷。去年清明檔期上映的《繡花鞋》以4000多萬元的成績成為當時國產驚悚影片票房亞軍,僅次于2011年的《孤島驚魂》。但這個紀錄很快被后來者《筆仙》打破。韓國驚悚片大師安兵基將執導《筆仙》的消息一經傳出便成為業界話題,《筆仙驚魂》基于《筆仙》的“寄生營銷”還引發了不小的口水戰。最終兩片分別借勢獲得近6000萬元和2000多萬元的票房。
前幾年,國內動畫電影市場似乎只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天下,但近幾年,《魁拔》《賽爾號》《摩爾莊園》《洛克王國》等新動畫品牌相繼涌現,很多作品票房也都十分可觀。去年的《我愛灰太狼》《麥兜當當伴我心》憑借之前的品牌基礎分別斬獲7000萬元和4000多萬元票房。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上映國產動畫電影共20余部,大多集中在暑期、寒假兩個檔期。十幾部動畫片爭奪十分有限的市場空間和觀眾資源。混戰之下,必有炮灰。除《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具有品牌基礎的動畫電影,很多片子不免一遍遍重演“院線一日游”的悲劇。控制數量、提高質量,是國產動畫電影亟待解決的問題。
(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