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承澤、魏德圣、九把刀等人成為被大陸觀眾熟知的中生代臺灣導演;內地香港合拍片出現驚喜,香港本土電影開始緩慢回潮。
過去在內地觀眾印象中小眾、文藝的臺灣電影近兩年涌現出不少引人矚目的商業片,甚至推出了《賽德克·巴萊》這類氣勢恢弘的史詩之作。鈕承澤、魏德圣、九把刀等人成為繼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這一代新浪潮巨匠之后為大家熟知的中生代臺灣導演。伴隨著兩岸三地電影不斷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2012年,大陸與臺灣合拍勢頭繼續走高。
前年,林書宇導演的《星空》、杜家毅導演的《轉山》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而龍年伊始,鈕承澤執導、兩岸三地明星加盟的《LOVE》一舉拔得情人節票房頭籌,而蔡岳勛執導,趙又廷、黃渤主演的動作大片《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拿到近億元票房。但在票房大獲成功的同時,這些影片也遭到觀眾不同程度的質疑,比如《LOVE》四不像的故事,“發生在北京四合院的故事非常虛假,與另外三個故事格格不入。” 臺灣導演朱延平也直言,“《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拖了1年才合拍成功,像中外合拍又像內地香港合拍,但細看什么都不是。”
與題材大眾、類型突出的合拍片相比,血統比較純粹的臺灣電影在大陸市場卻遭遇水土不服。臺灣2011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得主《賽德克·巴萊》在大陸公映時,票房只有1000多萬人民幣。
臺灣新生代明星的崛起也是近兩年不可忽略的現象。2012年,趙又廷堪稱大陸年度曝光率最高的臺灣藝人,他共有四部影片在大陸公映:《LOVE》《痞子英雄之全面開戰》《搜索》《第一次》,新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也將于2013年上映。此外,彭于晏也有《LOVE》《寒戰》《太極》(1、2)四部影片上映。
2012年末,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委、現年83歲的臺灣導演李行12月2日在臺北宣布,歷經三年溝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已頒布《關于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早在2010年,兩岸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后,中國臺灣地區電影以進口片資格進入中國大陸便不再受配額限制,但是,并沒有具體執行細則。此次出臺的《現行辦法》則明確了相關細節。
2012年,香港影人進一步在合拍片中摸索“港味”與內地文化的兼容,從最初的顧此失彼到逐漸找到平衡,從而誕生了《桃姐》《春嬌與志明》《寒戰》等叫好又叫座的合拍片,逐漸式微的香港本土電影也開始緩慢回潮。
電影《桃姐》表現的人倫親情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許鞍華最擅長表現香港中老年婦女樸實細膩的生活狀態,劉德華與葉德嫻這對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經典“母子檔”本身就代表了傳統“港味”的延續,該片包攬的超過二十個獎項也為影片累積了大量口碑,最后總票房突破7000萬元,成就了2012年文藝片的票房奇跡。
彭浩翔導演的愛情小品喜劇《春嬌與志明》是《志明與春嬌》的續集,故事背景從香港搬到了北京,港式白領情調以及彭浩翔獨有的幽默和趣味仍然巧妙地得到保留,在香港本土拿下2800多萬港幣票房,內地票房亦超過5000萬元,相當受白領觀眾歡迎。類似套路還有阮次山導演的愛情喜劇《我老公不靠譜》,票房成績亦不壞。
《寒戰》是少有的沒有內地、香港雙版本的警匪片,只有一個版本,卻成為2012年香港本土最賣座的影片、大陸2012年最賣座的港產片。兩位新導演跳出警匪片窠臼,將“辦公室政治學”引入影片,從而將這個成熟的香港電影類型推陳出新,避開了題材雷區,較好地平衡了兩地觀眾的觀影需求。
但也有部分失去“港味”又沒能討好內地觀眾的合拍片,如《大魔術師》《血滴子》《聽風者》《太極》《四大名捕》;杜琪峰的《高海拔之戀II》也低于預期。總體而言,高投資、大制作的古裝戲、民初戲有明顯衰落的趨勢,而中小投資、現實題材,“港味”突出的香港電影更受內地觀眾歡迎。
當香港導演北上制作合拍片成為大潮流,最能體現正宗“港味”的香港本土電影越來越萎縮,這是不少香港影人憂心忡忡的問題。
2012年7月16日,香港電影發展局向媒體公布消息:為協助香港電影開拓內地廣東省粵語區逾一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香港電影發展局成功爭取在CEPA框架下,港產片免受配額限制,票房分賬提高至25%。香港電影局資助港產片在廣東省發行,上映的宣傳費可“實報實銷”,每部片最多25萬元。
為了更好地促進該舉措的實施,香港電影局提高了電影制作融資計劃的最高上限比例,預算制作費用不超過港幣1000萬元的電影,融資金額最高上限由總預算的35%提高至40%,最高港幣400萬元。另外,25萬宣傳費補貼只是在試驗期,將來數目還可能增加。
2012年,CEPA效應未及凸顯,香港電影人仍然制作了一批“本土菜”,以迎合香港本土及東南亞市場。于是,彭浩翔的低成本小制作《低俗喜劇》大賣3000萬港幣。他也由此成為去年香港本土最賣座的導演。3D情色片《一路向西》的票房超過2000萬港幣。還有一批中型制作《爛賭夫斗爛賭妻》《起勢搖滾》《喜愛夜蒲2》《扎職》《等·我愛你》等,這些作品保持了濃郁的港味,總體票房雖不突出,但也不缺乏生存空間。
預計在2013年,受成功案例的鼓舞,將會出現更多“港味”合拍片,而香港本土電影也將以中小型電影為主,繼續延續生命。
(喻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