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再多幽默風趣的臺詞,也抵不過英國人信手拈來的一句莎翁經典。
2012年9月,為了迎接英劇《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第三季在美國的首播,PBS電視臺特別準備了兩小時的特輯預熱。在翌日出爐的統計數字中,首播共吸引到790萬人次的北美觀眾收看。此前,英劇在美國的最高收視紀錄只有420萬人次。
在隨后揭曉的第64屆美國艾美獎提名上,《唐頓莊園》獲得了包括最佳劇情類劇集和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16項提名,僅次于多年的艾美寵兒、AMC電視臺的美劇《廣告狂人》。雖然《唐頓莊園》最終只獲得了最佳女主角,但不同于現實題材的美劇《國土安全》和《絕命毒師》、背景設置在100年前、展現英國豪門恩怨的這套劇集能夠引發眾多美國觀眾的興趣,這一現象可謂前所未見。
早在2012年年初,英國第四頻道出品的英劇《黑鏡》就在微博上和論壇上引爆了中國網友的熱烈討論。這部三集的英劇情節看似荒謬,卻以對現代社會過度娛樂化和過度消費等現象的巧妙隱喻和辛辣諷刺,被稱作2012年首部神劇。《黑鏡》在豆瓣網上的評分高達9.3分,參與評分的人數超過了同期播出的大部分美劇。《新京報》的劇評稱這部劇是“看后令人無比絕望的深刻之作,令人毛骨悚然卻又欲罷不能,堪稱一出當代社會的‘啟示錄’”。
再往前追溯,2010年由BBC出品的英劇《神探夏洛克》就曾在全球范圍引爆了劇迷們的關注。這部劇集取材于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筆下家喻戶曉的福爾摩斯探案故事,將故事背景從19世紀搬到21世紀的倫敦,新版的大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和助手華生“與時俱進”地用起智能手機和電腦,借助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偵破懸案。BBC的編劇們保留了原著案件中最著名的標志性元素,在“舊瓶”中裝進符合現代觀眾興趣點的“新酒”,雖然每季只有三集,但每集獨立的故事都精致如一部電影,又隱含前后關聯的主線,環環相扣,引人入勝。這部劇集掀起新一輪的福爾摩斯熱,從微博到Twitter,一度成為全世界社交網站上的熱門話題,甚至連男裝潮流都受到了影響。
對于了解英劇和美劇的觀眾而言,后者模仿甚至直接翻拍前者早已屢見不鮮。一些美劇迷們耳熟能詳的劇集,如《緋聞女孩》《無恥之徒》《辦公室》等,都脫胎于英劇。2007年,英國E4電視臺的劇集《皮囊》因為涉嫌毒品、宗教等敏感話題而引起英國觀眾熱議。隨后,美國CW電視臺跟風拍攝了《緋聞女孩》。與《皮囊》比較,《緋聞女孩》尺度放小,敏感性減弱,以勾心斗角的紐約上流社會生活和五光十色的名牌服飾為主要看點,多了些三角戀情和物質展示,卻缺少了《皮囊》中表現殘酷青春和欲望躁動的反思。
其他的成功案例還有美版《無恥之徒》,這部劇集講述的是一個底層窮困家庭中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首季播出備受好評,創造了美國Showtime頻道出品的美劇首播收視紀錄。其實這部劇也是翻拍自2004年首播的同名英劇,原版曾在2005年獲得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獎。美版《無恥之徒》明智地保留下原版的強項——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刻畫和思想表達。為了保證原汁原味,Showtime甚至將英國原版的創作者保爾·艾博特邀來擔當執行制片人,親自監督改編。
良好的制作和播放平臺是近年來英劇“以質取勝”走紅全球的保證。英國市場份額最大的BBC屬于公共電視臺,不依賴廣告收入,而是通過面向全國收取的“收視授權費”維持運營。沒有美國各大廣播電視網無法擺脫的收視壓力,這讓英國的電視制作人員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度,不必擔心因劇情過長以致因情節無法支撐而變成“爛尾”,也不需要為保證每年一季的播出周期,在劇本尚未準備充分時倉促上馬——《神探夏洛克》就將2012年完全空出,作為第三季的拍攝期,這對于具有雷打不動播出周期的美劇來說,簡直不可想象。但也正因為此,簡·奧斯汀、莎士比亞、查爾斯·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作家的名著作品都得以被BBC臺拍攝成系列經典文學迷你劇集。1995年版的《傲慢與偏見》更是以濃郁的復古風格、精美的臺詞和對原著人物的完美演繹,被奉為文學影視改編的一大佳作。
和美劇相比,英劇中展現的獨特文化和風味十足的英式冷幽默,都是吸引英倫迷的賣點。此外,英劇的編劇們并不喜歡頻繁設置噱頭,也不會刻意迎合觀眾口味。人物的性格和矛盾沖突在劇情發展中合理鋪展,情節緊湊縝密,并無拖沓之感。和制作迅速、商業味十足、動輒拍到上百集的美劇相比,英劇的臺詞功底顯得極考究,尤其是BBC出品的名著改編劇,其文化底蘊更是讓美劇望塵莫及,有人曾感嘆:“美劇再多幽默風趣的臺詞,也抵不過英國人信手拈來的一句莎翁經典。”也難怪這些年看膩“美式狗血”和搞笑的觀眾們會在2012年掀起“文藝范兒”英劇的逆襲風暴。
(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