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師”是國家之師、民族之師。倉央嘉措、楊絳、陳寅恪、華羅庚、豐子愷等大師是歷史星河里最惹眼的點點星光,他們的故事是先賢的人生傳奇,是值得珍藏的民族記憶,閃爍著他們的人格魅力,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昆侖和精神脊梁。他們活出了尊嚴,值得我們尊重,是我們致意的方向。他們給我們太多的思考與啟迪。世界太喧鬧了,但愿我們少錯過一些喟嘆。
那么你和“大師”之間有哪些對話或體驗呢?請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展開聯想和想象,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偶像,這些卓越大家的業績和命運與時代相互激蕩,開風氣之先而影響深遠。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意志力和創造力。是一個個生動的、需要我們用足耐心予以理解的導師。有的與中國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相聯系,為最大多數的人謀福祉,為建立和培育民族的根基而殫精竭慮;有的為了偉大的目標而奉獻一生,矢志不渝。他們在苦難的時代里努力地為中國想問題,出思想,做事情,在中華民族過去的百年歷程中,傳承優秀傳統、開拓新知、創一代風氣。他們以先行者奉獻精神而成為一代宗師。他們值得人們用雙眼穿越時空的阻礙,久久凝望。
為此我們在構思時主題要鮮明,或頌揚他們的卓越成就,禮贊他們謙遜等的人文情懷,表達自己追慕之情、奮斗之志。或與現實作比,革故鼎新,激濁揚清。在體裁上可優游自如,可記敘,可議論;可與大師對話,也可運用書信傾訴衷腸。形式多樣,展現精彩。
品讀大師
高健
那一年,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在旅途中與你相遇。
念及這句詩,有的人驚嘆,有的人唏噓,有的人默然。也許,在他的才子柔情面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注解,都有在字里行間與他對話的經歷。
我的心已飛到了西藏,那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也許只有這片純粹的藍天下,才會誕生出他——倉央嘉措,這個被白云洗滌降生的人;他的生活是隨性的,隨性到處在高原下的我們都不敢仰視他的圣潔。
我想不通,在那風急天高的草原上,會有怎樣的孤寂縈繞著他,抑或是他的心已離佛祖有多近才會這樣豁達。他俯首,以額叩在大地上,印下一個清晰的戒疤,他抬起頭來,額上還殘留著草屑,塵沙,但他沒有拂去它們,就讓它們在自己眉間修行,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每一粒沙塵在他眼中都有世界的重量。所以他繼續上路,去翻越那綿延的十萬大山,去與心中的人相見,也許是佛,也許是她。背負著世界的重量,他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大愛!
倉央本是一個僧,六歲便入了佛門,可在他筆下,卻出現了我讀不懂的情詩,僧也可有愛情嗎?轉山轉水轉佛塔,他愛的是山,是水,是佛塔?不曾愛過,怎會看開?
我多想像他一樣生活,活在藍天的懷抱里,活在自己心中的愛里,活在額間的沙粒上,去誦經,去問佛,與佛語天下,世人難渡,卻總有人渡他。
他是一個僧,卻有解不開的紅塵情結。他寫下《十誡詩》,不相見,不相聞,不相忘,不相知……如此多的不,只是因為曾經的有,讀他的詩,我也只能想象他的過去,他的模樣,他誦經的聲音。我想像他一樣的生活,卻終究成不了他。
他的隨性,在詩里展現,在西藏的高原上,在離陽光那么近的地方,即使被曬出了明艷的高原紅,即使在稀薄的空氣中不敢大口地呼吸,但浸在暮色的鐘聲里,心中也是安詳!
品讀倉央嘉措,我想像他一樣生活,就像那里的天空,云一樣圣法。在誦經聲中思考十萬大山的去向!這樣想著,我合上他的詩集,耳邊卻總在回響高原上圣潔的鐘聲,是哪一位僧位,在與天對唱?
這是一篇文化味極強的議論性散文,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書卷氣。在很多考生選擇編造故事的時候,這位學生在了解倉央嘉措的基礎上,選取了大師的生活細節,以簡筆勾勒的形式描繪大師的神髓,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文化性強,與之共鳴。
品讀大師
黃夢宇
山高人為峰。
內心純凈的大師,靈魂有著難以逾越的高度。想起了楊絳,楊先生。百歲老人,滿頭銀發,點一星孤燈,穿梭在歷史與學識之間,孤獨,但不寂寞。她說:“我要洗盡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雖然背已經彎了,可她的靈魂是高大的。家中除了書,還是書,沒有一丁點俗氣豪華的裝飾,屋中陳設與數十年前無異,她以一泓純凈的心泉,蕩滌了錢手稿上的污穢。她一直勤于鉆研,一生奉獻于學問,奉獻于整理錢鐘書的手稿。還捐出所有稿費在清華設立好讀書獎。一切功名利祿都沾染不了她。她的純凈,她的赤子之心,讓我們看到了這位百歲老人靈魂的高度。
然而我們多少人無法保持純凈,在功名利祿前雙眼被蒙蔽?有一位外國元首說:為什么這么多年輕人爭著當公務員呢?公務員的名聲并不好,這只能說明公務員腐敗很嚴重。當現代人都汲汲于富貴時,他們早已失去了靈魂的高度。用這去換一時的豐衣足食,不值得。學習這位百歲老人純凈的心吧,物欲與精神高度相較,選擇后者。
不屈命運的大師,靈魂有著難以逾越的高度。霍金身體困于輪椅之間,只有小孩子的高度,但他的頭腦里有整個宇宙,他比宇宙更高。還有史鐵生,他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同樣困于輪椅,但他從未放棄過對思想的追求。靠透析維持生命,但他始終緊握一支筆,思考,領悟,追問,他的文章,鑄就了他的高度。而他的不屈奮斗,更使他靈魂的高度愈加牢固,他站成一座高峰。
比起那些動輒尋死覓活為愛殉情的人來說,他們的高度要高出百倍。
負責任的大師,靈魂有著難以逾越的高度。茅以升所造南京長江大橋,屹立半個世紀,歷經炮轟,洪水,安然無恙。工程師說:“這是一座炸彈放不對位置都炸不掉的橋。”這是老一輩科學家用嚴謹、責任鑄就的豐碑,讓人想起茅以升,他的靈魂,該有怎樣的高度?看看現在吧。到了打個雷就能讓動車追尾,下個雨就能讓大橋垮塌,喝幾包奶粉就腎結石的境地,責任,在某些人的心里蕩然無存。蠅營狗茍,靈魂該是蜷縮于地,比地還低吧?這些靈魂委頓于地者,終將走不遠,站不穩,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品讀大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高自己靈魂的高度,達到思想的高度,達到靈魂的高度,才能于人生之峰巔漫觀云卷云舒。
品讀大師,人,比天更高!
文章開篇入題簡潔有力,不枝不蔓,點出大師的高度。然后從“大師的高度是什么”的角度,結合不同領域的大師,分別從三個方面闡釋大師的風采,例子鮮活,條分縷析,將論述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卒章顯志,呼應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