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黃浦區人大常委會在總結人大代表集中聯系社區(選區)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做好人大代表集中聯系社區(選區)工作的意見》,從依據、目的、對象、時間、形式、處理方式等方面,為更加規范、高效地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
打破意見傳遞中的“透明天花板”
有不少區人大代表反映,他們所收集到的問題和意見涉及到市級部門和單位,很難在區級層面協調解決,就像隔了一塊“透明的天花板”,讓人看得到問題的癥結卻無可奈何。在起草《意見》時,大家注意到,能否在市、區代表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傳遞機制,使民情民意有向上傳遞的通暢渠道,同時讓市級部門和單位及時了解百姓所需,是打破“透明天花板”的關鍵所在。
比如去年,部分區人大代表在聯系外灘社區時了解到,許多居住在老式舊里的居民迫切希望能夠擴大小水表分裝工程的受益面。代表們在區人代會上提交了相關書面意見,但限于馬路自來水總管的改造需要由上海市自來水公司來完成,意見辦理一度難以推進。于是,大家將這一情況告知對口聯系的市人大代表,并由其在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遞交相關書面意見。可喜的是,在會議期間的代表書面意見現場辦理會上,這項意見便得到了上海城投公司的重視,在上海自來水公司市南分公司的支持下,今年全區水表分裝的進度大大加快。
針對此類問題,《意見》專門提出,“對涉及市級國家機關的,可由市人大代表,或由區人大代表聯系市人大代表以多種形式向市人大常委會或市級國家機關反映”。這為今后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行之道。
選民意見答復嘗試“兩條腿走路”
在以往的聯系社區之中,代表“不敢”下社區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心態,一些代表是因為不知該如何答復前一次聯系時選民提出的問題,還有一些則限于平時工作繁忙或者身份特殊。為改變這一現象,《意見》針對不同情況列出了八種意見處理的方式,促使代表不僅要當好民情民意的“傳遞員”,更要扮演好監督者和答復者的角色。
據了解,以往集中聯系社區之后,大部分代表習慣將意見建議直接“打包”交到區人大,再由區人大機關進行處理,這樣不僅影響了效率,也不便代表后續跟蹤和了解,在聯系社區時沒有“底氣”。在起草《意見》時,區人大常委會也發現了不少值得借鑒的做法。例如,在得知某小區污水經常溢出,居民意見很大后,有代表不厭其煩地走訪有關單位、部門,提出將此列入區舊管改造項目,最后圓滿解決了問題;某小區居民提出將世博會中的LED燈技術應用到小區節能項目的建議,通過代表直接向區政府反映得到了落實;有的代表在宣傳法律、政策時,當場向選民解釋一些問題暫時不能解決的原因,獲得了諒解。因此,此次《意見》特別指出,除了提出議案和書面意見等常規方式之外,區代表還“可以直接向政府職能部門、法院、檢察院反映,也可以通過代表視察調研,進一步了解情況后向有關部門反饋,以利于其采納并解決”;對法律與政策明確不能解決的問題,代表應該“依照法律和政策規定,向選民、群眾做好解釋疏導工作”。考慮到實際情況,《意見》也給出了另一種答復途徑,即“可以委托社區(街道)人大代表聯絡室向選民、群眾進行答復”。這項做法目前還在嘗試推廣階段,區人大也正在醞釀以“代表定點聯系居民區”的形式完善代表與選民之間的溝通渠道。
當然,以上規定對代表履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意味著代表聯系社區時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在深入了解、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親自參與到選民意見建議的協調督辦中來,真正將聯系社區工作做實、做到位,真正發揮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積極為民代言的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