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陜西延安城管暴力執法”的視頻被廣為傳看,引起熱議。隨著媒體的大量報道和跟蹤解讀,“陜西延安城管暴力執法”一時成為社會的熱點和關注的焦點。之所以成為熱點和焦點,一方面,在于城管暴力執法是個老話題,時不時見諸報端,不斷刺激人們的視覺神經和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在于這次延安城管暴力執法手段之惡劣,“雙腳跳起踩頭”,確實讓人無法容忍;再一方面,正如人們所猜測的一樣,當問責的時候,又是“臨時工”所為,讓人噓噓不已。
盡管事發后不久,延安市政府就“城管打人事件”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事件經過和對有關人員的處理結果,延安市城管局局長也當面向當事人鞠躬道歉,但是事件的發生給我們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
這起暴力執法事件,確實是城管之錯,這是毋庸置疑的。城管執法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執法的程序、執法的手段是錯誤的,那就大錯特錯。事后記者到延安市城管監察支隊進行調查,據了解,事發當天執法隊員中有一名女性協管員未著工作服,執法時工作人員未出示工作證及開具暫扣清單,到現場參與執法的人員中還有一些是臨時聘用人員,不具備執法資格,這些明顯的錯誤和瑕疵又怎能不讓人指責呢?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名城管隊員竟然雙腳跳起猛踩倒地商戶的頭部。執法中發生沖突有時也是難以避免的,但還不至于到了非采用這等暴力手段來執法的地步,可以說是執法但不規范,行政很不文明,手段更不合法。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試問,這樣的城管工作人員,又何談做到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即使是“臨時工”的個人行為,難道說他的聘用單位就沒有行政責任和監管職責嗎?誠然,在很多情況下,城管的“硬執法”往往要比“軟執法”收獲的成效更明顯,業績更高效,上級的評價更可觀。但政府的行政行為其核心理念應是服務,而非強制;應是為民,而非強權。正如某媒體上刊登的一則評論所言:如果一條干凈整潔的街道,是用公民財產上的損壞、身體上的傷害、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對暴力的畏懼換來的,那么這樣的市容市貌究竟對我們有何意義?
這起暴力執法事件,對于受傷的商戶而言,確實是受害者,但反思一下,在這起事件中他有沒有責任?據事后了解,當天延安市城管監察支隊鳳凰大隊進行城市占道經營檢查時,在位于楊家嶺附近“美利達自行車行”門前發現違規停放多輛自行車。在此之前,該大隊已經下發過兩次“責令整改通知書”,期間也有多次的口頭警告。但在事發當天,執法隊員發現情況沒有任何改觀,于是他們對該店門口停放的自行車進行了暫扣處理,最終發生了沖突。如果此說是事實的話,說明商販的占道經營確實是違規,而且在多次警告的情況下仍然我行我素,被執法也在情理之中了。當然,這不能成為城管暴力執法的理由和借口。其實想想我們生活的周圍,本來暢通整潔的街道被一群無證攤販所占據,顯得擁擠、嘈雜、臟亂不堪時,你的心情是如何?我想,多數人的想法是城管干什么去了,為何不作為。因此,在我們對城管暴力執法口誅筆伐時,也應該讓那些違規占道、違規設攤、違規經營的商戶或攤販想想自己的責任所在。
但不管怎樣,這起城管暴力執法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它影響的不僅僅是城管部門本身,影響更多的是政府的形象,沖擊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對于執法工作人員來講,首要的是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工作的能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而對于經營者來講,是不是也要具有學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意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