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呼喚立法新思路。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等,彰顯了黨的執政理念升華。5月30日至6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廣東就加強立法工作調研時強調,“使立法工作不斷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引領新發展”等。這一論斷,則是貫徹十八大精神,對人大立法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發展引擎是改革,改革要運用法治方式。在30多年改革開放進程中,一般是改革在先,立法予以確認、鞏固和規范;立法在發展“后腰”上用力:“保障推動”。改革開放初期,鑒于歷史條件限制,為沖破思想樊籠,“不爭論”,大膽試大膽闖。而有些改革帶有人治色彩,所遇阻力較大,“試錯”交的“學費”較高,與法律沖突導致法律權威性受損等,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正是30多年改革、發展和法制良性互動,催熟了“立法引領新發展”。凡改革需法律立改廢的,立法應與其同步決策,進一步凝聚智慧共識,將其完善并納入法治軌道,引導帶領“新發展”前行。
方向是根本,立法要有明確路標。“新發展”,是指新的科學發展,“立法引領”,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只有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才能實現這一原則。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歷史上興衰存亡的共同緣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處于發展機遇期、矛盾凸顯期。社會矛盾主要表現為“官民”沖突、勞資沖突和貧富沖突,一些領域消極腐敗多發。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利益固化藩籬這塊“硬骨頭”。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如果市場缺乏公平競爭,經濟就沒有持久效率、活力和后勁;如果一味追求GDP,公民政治、安全、生態、社保、就業等權利保障不力,發展就不會持續??梢哉f,公平正義是平衡利益關系、消解矛盾、經濟社會等健康發展的“鑰匙”。而法律的功能是調整社會關系,公平正義是其應有之義。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突出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對“立法引領”的引領。
春暖花會開。公平正義引領“立法引領”,對地方人大來說,需要兩個好“環境”。一是“體制環境”。人大的法定職能特點賦予其相對“超脫性”。要完善人大發揮民主主渠道作用的機制,為黨委改革決策提供“金點子”,為立法鋪好路;將堅持黨的領導貫徹于立法,對較大立法分歧,宜建議黨委:建立黨委、人大與作為法規案提案人的政府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二是“不同而和”的輿論環境。要引導形成共識,即在政治目標一致前提下,對立法選項、立法中具體問題,提案人、人大與公眾之間,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之間,各利益群體之間有不同聲音,是立法應有之義;觀點充分碰撞交流,才能打磨出和諧良法;辯論激發智慧共識,利于增強公民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信心。
要有政治勇氣。以公平正義為標尺,以人大監督、社會監督的視角,審視完善立法程序。將“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以權利制約權力、以權力制約權力,克服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關系配置不平衡傾向,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考核體系等要求,貫穿于立法各環節,明確人大、政府各有關部門相應責任及檢查評估制、問責制。
善抓“牛鼻子”。一是,沒有規則公平,就沒有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要完善立法公開、公民參與規則,明確實效性要求。如,明確公開知曉率、征求意見反饋率標準,平衡訴求表達能力,放大“弱聲”,打撈“沉沒”的聲音等。二是,設置審議環節辯論機制,為公民參與辯論“搭臺子、定規則”。三是,增強科學性和法治理性。敢于善于對不合理訴求說“不”;不能簡單地認為“群眾說咋辦就咋辦”,有時候大多數人的意見不見得是正確的。要引導立法參與者正確認識局部和整體、眼前和長遠利益之間關系。四是,沒聽到“不”,也要設置“反方”,以逆向思維完善立法決策。五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也適用于立法權,要建立立法“差評”收集機制,及時回應改進。
公平正義是永恒追求。落實“立法引領”,就要夙夜在公,勇于擔當,讓立法發出公平正義之光,演繹絢麗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