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執政黨、政府、社會甚至是公民個體都有明確的要求。從公共治理的角度來看,它要求社會各治理主體,特別是組織化的主體,如政黨組織、行政機構和社會組織要增強法治意識,運用法治的方式來整合社會、供給政策和反映訴求,唯其如此,才能降低執政成本、行政成本,社會矛盾才能有效化解,整個社會才能穩態運行。
法治,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以降,人們對其有著種種解說,但最根本的有兩點:法律的合法性和法律的可執行性。前者要求法律要得到民眾的認同,它要反映社會民眾普遍的利益訴求;后者要求法律制定出來后必需得到執行,否則法律就會被虛置。那么,要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將法治思維、法治意識貫注其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遵循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沒有程序就談不上法治,程序是政策、法律重要的理性化顯現。科學的公共政策制定,它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行為,而是一個科學化的過程。它包括問題界定、議程設置、政策形成、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和政策評估等前后相連的眾多步驟,且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遵循法治化的思維,就是要有科學化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要把它作為啟動公共政策制定的前置條件。
其次,要對公共政策進行法律風險評估。公共政策的權威性不僅來自其制定的部門層級,更重要的是其制定過程、政策內容是否符合已有的法律規定,否則,就構成了程序上的違法和內容上的違法,從而會消解政策的權威性。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風險評估中,對該政策所涉的相關法律特別是上位法,要有一個系統的梳理、比照和評估的環節,盡量避免法律與政策間的矛盾與沖突;對實在難以規避的矛盾與沖突,制定部門也要有規范化的處理機制。
再次,要搭建民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平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其制定過程的開放性并有公共利益形成的制度化機制。這種制度化機制要求相關的政策制定部門要暢通民眾參與渠道,搭建公共政策各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制度化平臺,通過完善聽證會、政策討論會等方式來吸納各方訴求。各利益相關方參與公共政策制定,一方面通過他們間的博弈、辯論,有助于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另一方面,他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也是政策合法化的過程,人們在參與過程中更能了解到政策本身的精義,從而有利于公共理性精神的培養,也有利于后面公共政策推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搭建平臺讓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既有利于增進人們對公共政策認同,也有利于公共政策執行的高效,它符合亞氏對法治兩方面的解釋。
最后,要建立起公共政策失誤問責制度。將法治思維貫注到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起公共政策失誤問責制度。管理學家法約爾認為:責任是權力的孿生物,是權力的當然結果和必要的補充。有公共政策制定的權力,必需負之以相應的責任。現實中有些地方之所以會出現漠視程序與規定隨意決策、任意拍板,不注意民眾與利益相關者參與,搞一言堂、“關門決策”,就是因為失誤后可“拍屁股走路”、“安全著陸”。所以,要建立起容易操作的公共政策失誤問責制度,如公共政策后評估制度,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在實施一段時間后要接受相關機構的評估,評估的結果同考核、人大等相關制度對接,增強其權威性和嚴肅性。在這方面,上海市閔行區率先建立的公共政策評估制度具有極大的正向意義。
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需推進依法行政;要推進依法行政,必需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法治意識。這是公共政策制定科學化、民主化要求,也是社會穩態運行、黨和政府合法性持續增進的必走通道。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研究生部主任、 校公共政策項目組組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