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9月,福建閩清市云龍鄉后垅村,村民吳孔欽與徐紅妹按照當地習俗“圓房”了。把結婚稱為圓房,是因為徐紅妹是個童養媳。
1922年8月31日,吳孔欽與妻子徐紅妹的第一胎男孩出生了。族中長輩為孩子取名的時候,發現這個孩子屬孟字輩,恰逢秋天出生就叫孟秋。后來,吳孟超在進入學校讀書時立志成才,把自己名字的“孟秋”改為“孟超”。
今天當地仍有這樣一個傳說,1921年中秋節,吳家人在自家屋前“拜月娘”,輪到吳孔欽和徐紅妹拜月了,這對剛剛“圓房”不久的夫妻剛剛跪拜在地,家里人突然看見天上有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長空后墜落在附近的東邊山上。
祖上沒有留下土地,租來的田地耕種收成有限,吳孔欽一家人只能忍饑挨餓。吳孟超三歲,弟弟吳孟冬兩歲時,正是家中最艱難的時候,三餐有上頓沒下頓。吳孟超長到三歲的時候還不能自立走路,只好和弟弟在地上或坐著或爬著玩耍。屋漏偏逢連夜雨,兩年前吳孔欽向出租稻谷的人,借了50斤谷子養家,無奈自家種的糧食收成不好,無法按時歸還,兩年后,谷子的本利就是200斤。債主幾乎天天找上門,吳孔欽只好躲到離家不遠的大西坑岳父家中。
1926年7月,吳孔欽聽說南洋一帶土地肥沃,比在閩清家中更好謀生。與家人商量后,決定借點盤纏去南洋。為了湊足六塊大洋的路費,岳父家賣了一頭豬和部分稻谷,又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了兩塊大洋。
臨行前,出租稻谷的債主得到了消息,帶著打手找到吳孔欽岳父家中,經過兩次周旋,躲在谷倉的吳孔欽得以從后門逃出,直奔溪口碼頭,搭上了第一班運送大米的船只到達福州,隨后又轉船去了馬來西亞。
吳孔欽離家時,妻子已懷身孕,半年后第三個孩子孟良出生了。這年秋天,徐紅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難熬了。娘家的人看她帶著三個小孩生活艱難,就幫忙籌了路費,讓她帶上兩個兒子去南洋與丈夫匯合。一個鄉下女人帶三個孩子,要從福建漂洋過海到國外是很冒險的事情,她只好含淚把二兒子孟冬,留在閩清家中由祖母照顧。
在碼頭上臨別時,徐紅妺面對家人淚流滿面,她手里拉著五歲的孟超,身上背著孟良,揮手與親人們道別。此去一別就是幾十年,在異國他鄉故去的徐紅妹,生前都沒有機會再回故鄉望一眼。
吳孟超離開福清的時候年僅五歲,到馬來西亞首都后,家里遷徙到了東部沙撈越詩巫。他的青少年時代,一半時間在橡膠廠打工,另一半則是在華人創辦的光華學校讀完小學和初中。
1939年秋,中學畢業那天,吳孟超建議把聚餐的錢,捐給在國內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這個建議立即得到全班同學的支持。于是,“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1939屆全體畢業生”的抗日捐款,通過海外愛國人士陳嘉庚的傳遞送到了延安。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畢業典禮舉行那天,學校收到了八路軍總部以朱德、毛澤東名義發來的感謝電訊。校長和老師激動萬分,把電文抄成大字報貼在公告欄上,此事曾在當地華人圈子引起轟動。
這件讓所有人都熱血沸騰的消息,對吳孟超的影響最為深遠,祖國正在被外強欺凌侵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所有中華兒女都責無旁貸的責任。吳孟超第一次產生了回國的強烈愿望。
即將讀高中的時候,吳孟超發現馬來西亞高中學校都是由英國人創辦,教材內容也是他們編撰的,他失去信心了,暗下決心要回國內到延安讀書。跟父親在橡膠廠打工的時候,吳孟超把想法告訴了父親,多次央求都未得到同意。父親告訴他國內正在抗擊日本侵略者,時局動蕩不定,還是留在馬來西亞。
吳孟超心意已決,隨后他聯絡到了幾名愿意回國讀書抗戰的同學,一起去說服母親。母親徐紅妹雖然是福建鄉下童養媳出身的女子,但在聽了大兒子要求回國的理由后,把此事跟丈夫商量后,他們同意了吳孟超回國的決定。
1940年1月3日,吳孟超與6名中學同學告別了家人,一起相約回國抗日。他含淚揮別抱著妹妹在碼頭送行的父母,毅然踏上了歸國之路。
回到祖國的大地,他們準備從云南昆明取道四川去延安參加抗日隊伍,但到了昆明才發現去延安的路被日寇封鎖。后來,他們又想回福建家鄉,到福州英華中學讀書,但當時福州早已在日本人的鐵蹄之下,想回占領區求學更非易事。無奈之下,這幾個滿腔熱血回來投身救國的少年,只好暫時在昆明一所學校上學。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吳佩煜的女孩與吳孟超不期而遇了。這位來自江南水鄉活潑好動的女孩子,也是1940年來到昆明的。當時吳佩煜父親因為參與修建滇緬鐵路,便把家人一起帶來云南。
吳孟超與吳佩煜這對年輕學子,成了同濟大學附中的同窗好友,他們因為彼此的欽慕而產生了深深的愛戀,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讓他們相伴走過了60個春秋。
1943年,在報考大學專業的時候,兩人之間發生了一點小小爭執。吳孟超認為自己應該去學工科,因為小時候在南洋割橡膠割得很好,有這方面的天才。吳佩煜一心想念醫學,也動員吳孟超學醫,她認為靈巧的雙手不僅可以在工藝方面有所成就,也可以用來拿手術刀救死扶傷。最后,這對志同道合戀人一起報考了同濟大學醫學院。
吳佩煜可能沒有料到,因為自己執著的求學決定,為中國醫學事業造就了一個舉世矚目的醫學人才。10年之后,吳孟超與吳佩煜結婚了,在后來的60年風雨歲月中,她自始至終陪伴著他一起度過。
2011年8月5日,福建閩清家中親友們接到吳佩煜病逝的消息。在上海的龍華殯儀館追悼會上,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們看到,已經90歲高齡的吳孟超,就像一尊鐵打的漢子,從上午9點一直站到11點許,一直堅持站著忙碌接客、開會、致謝。
細心的人們發現,這位表面堅強的老人家也有脆弱的一面,即將告別夫人遺體的時候,吳孟超用手中已經濕了的手巾,一次次不停地擦去臉上流下的淚水。
吳孟超經常說,他們夫妻間很少吵架,自己的成功有夫人吳佩煜的一半功勞。這對相濡以沫60載的愛人,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婚姻成了一段傳奇佳話。
早在1945年,吳孟超父親就曾不遠千里趕回國內,找到兒子后父親的態度很明確,就是希望吳孟超可以跟他回馬來西亞發展。
“不,我要留在這里,再困難也不在乎?!蹦贻p氣盛的吳孟超對父親說。作為長子的吳孟超身后還有六個弟弟妹妹,除了他回國發展外,弟妹們都留在馬來西亞,各自成家立業。后
來,在談起這些往事的時候,吳孟超對于父母始終懷著深深的歉疚。
1946年,吳孟超曾經帶著還是女朋友的吳佩煜,回過一趟福建老家來,但呆在家鄉的時間只有20天,之后就再次踏上征途,因為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做。來去匆匆,在那個動蕩年代中,在無數個流離失所的日子里,吳孟超何嘗不時刻懷念自己的家鄉,懷念遠在國外的親人們。
1956年,父親患了膽石癥,在馬來西亞兩次手術均告失敗,不幸病逝異國。父親撒手人寰的噩耗傳來,對吳孟超身心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此時,身為軍醫的吳孟超在肝膽外科領域已小有成就,順利完成了幾個高難度的肝膽手術。如果能親自為父親施行手術,膽石癥完全可以痊愈。吳孟超第一次感到身不由己的無奈和痛苦,更加深了自己身為人子的愧疚之感。
自從1940年1月在馬來西亞碼頭含淚揮別父母之后,吳孟超一生再未見過自己的母親。剛開始是國內戰亂,局勢不定,后來新中國成立了,吳孟超已經是一名軍人,赴國外探親有所不便。在特定時期的艱難歲月里,因為敏感的海外關系身份,吳孟超又成為遭受攻擊的對象,出國探親幾成無望。
1982年9月,弟弟吳孟良回國探親的時候,這對多年未曾謀面的兄弟在機場相見時,當場抱頭痛哭。他們一起回到了闊別數十年的老家,此時也是吳孟超在解放后第一次回福清家中。不久,弟弟就要回馬來西亞了,臨行前,吳孟超讓他給老母親帶去了一雙繡花鞋和一對玉鐲。他一再囑咐弟弟,等自己將一切安排好了,就馬上把年已八旬的老母親接回國內一起生活。
在馬來西亞,年邁的母親看到了兒子拍攝的錄像和禮物,又聽說他家庭和生活都一切安好,長年累月的惦念之情才稍稍得以平靜。特別是知道兒子已經是國家有名的肝膽外科專家,這一份大禮更是讓老人得到了無比的欣慰。
就在收到兒子信物的幾天之后,母親在睡夢中安然地離開了人世。數十年來無數個日日夜夜對親情的思念,因為母親的離去,給了還來不及盡孝的吳孟超留下了終生的遺憾。得到母親去世消息的那天,吳孟超獨自一人,關在家中房間里整整一天一夜。
1993年春節,吳孟超帶著老伴吳佩煜,一起回到闊別多年的第二故鄉——馬來西亞北婆羅洲的小城詩巫。這是吳孟超在參加工作后,第一次不穿白大褂、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春節,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
再次踏上馬來西亞的土地,故地重來,吳孟超感覺自己猶如回到了孩提和少年時代,在那里他再次見到了已經離別了53年的親人和好友。
那年春節,滿懷傷感的吳孟超來看望父母親了。站在父母的墓前,吳孟超無法忍住自己的眼淚,他脫下眼鏡,擦去臉上的淚痕,眼鏡戴上了,依然是滿臉的淚水。
他是一個為祖國奉獻了一生的愛國者,他同時也是一位孝子。然而,一別53年的親情,讓他無法在父母膝下盡過一天孝道,這份飽含深切情感的歉疚,又有多少人可以割舍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