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龍巖人的地方,都在傳唱著自己的歌謠——龍巖采茶燈。
一手執扇,一手提著茶籃,一群天真爛漫的山村姑娘,邁著輕盈、細碎的腳步,在明朗、歡快的音樂節奏下,跟隨著風趣的茶公、茶婆攀山越嶺。登石階,過小溪,她們又說又唱又跳,穿行在茶花盛開的山野間,時而蹲下采茶,時而起身快步小走。幾只蝴蝶飛來,她們便丟下手中的活兒爭先撲蝶,笑聲陣陣,好不歡樂!
這是一出廣大龍巖人耳熟能詳的歌舞。采茶燈是龍巖人眼中的吉祥歌舞,發源于明代的龍巖赤尾山,即今天的蘇坂鄉美山村,距今已有260多年歷史。
采茶燈在龍巖地區很受歡迎,是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節目。在龍巖各地,逢年過節、廟會或堂會踩街,都能看到采茶燈的蹤跡,有時還會開展村社競賽。它的表演者都來自于普通群眾,通常由10或12位表演者上場演出,歌舞間夾雜著一些民間戲曲,融說唱、戲曲、舞蹈藝術為一體。
采茶燈尤以“撲蝶舞”一節最為精彩,所以又被稱為“采茶撲蝶舞”。其表演花式多達幾十種,如采茶時的“正采”“倒采”,撲蝶時的“單撲”“對撲”“環撲”等,以穿插變換隊形為主,表現了茶農勞動的樂趣以及他們熱愛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
它的唱詞突出本地化特色,以龍巖方言演唱。若不通曉龍巖方言,基本上難以明白其中所傳唱的具體內容,但這一點兒也不妨礙觀眾對歌舞的欣賞。活潑的曲調與演員傳神的表演,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傳達出了采茶姑娘們豐收的喜悅,淳樸又簡練的歌舞盡顯茶園勃勃生機。
除了采茶姑娘們,茶公、茶婆也是采茶燈的主要角色。茶公、茶婆是采茶隊伍的領隊,他們隨機應變,即興編詞,常用方言脫口說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貼切的俏皮話,給人以風趣詼諧之感。
在傳統的采茶燈表演中,茶婆一般是男扮女裝。龍巖老伯溫七九9歲登臺演采茶燈,因其能說會道,反應敏捷,15歲時便開始出演茶婆一角。今年他已89歲,依然活躍在采茶燈的舞臺上。
“我會一直演下去,直到我的雙眼閉下來。”溫七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