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相儀
【摘 要】現代社會,隨著利益主體和社會需求的多元化,我國民事訴訟領域迫切需要構建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民事訴訟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是指多種糾紛解決機制以特定的功能相互協調而形成的一種程序規則和調整系統。我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在立法和實踐中存在著諸多不足,應當通過完善司法ADR、人民調解制度、仲裁制度和監督管理保障制度構建我國的民事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
【關鍵詞】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理論基礎;域外考察;現狀分析;司法ADR
社會交往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糾紛。所謂糾紛是指特定的利益主體基于特定的利益沖突而發生的一種相互對抗的行為。而糾紛解決機制是針對這種沖突和糾紛建立起的一系列規則、制度、程序和機構的系統。現代社會,隨著糾紛主體的日益多元化,社會需求和利益滿足的多樣化,價值追求的多極化以及文化傳統的多樣化不斷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
一、民事訴訟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理論基礎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指在一個社會中,多種多樣的糾紛解決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運作方式相互協調地共同存在所結成的一種互補的、滿足社會主體的多樣需求的程序體系和動態的調整系統。[1]訴訟解決機制和非訴訟解決機制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基本類型。訴訟解決機制影響非訴訟解決機制的運作,非訴訟解決機制對訴訟解決機制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它能彌補訴訟的不足,并且有其自身存在的獨立的價值。
二、民事訴訟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域外考察
西方各國各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英美法系代表國家美國的做法比較成熟。美國頒布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的ADR法,其 ADR的表現形式分為基本糾紛解決方式包括法院附設調解、法院附設仲裁。混合性糾紛解決方式包括早期中立評價、中立專家、簡易陪審團審判、小型審判、聘請法官、調解-仲裁等多種方式。英國的ADR形式包括民間性ADR、專門性ADR和行政法庭。英國在糾紛解決方面一個重要的特點即賦予行政機關準司法職能。大陸法系的德國的起訴前強制調解制度對我國借鑒意義很大,其屬于前置性調解制度,具有強制性,只有經過調解才可以進入訴訟,大大增加了通過調解解決糾紛的機會,使大部分案件分化解決。日本雖未出現訴訟爆炸的司法危機,但日本社會公眾和大部分的當事人對ADR的認可度很高。
三、我國民事訴訟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糾紛解決機制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其一,調解為主,審判為輔的糾紛解決機制。其二,司法、行政、民間并存的糾紛解決方式。其三,重視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忽視其他糾紛解決方式。其四,注重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銜接。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所規定,但比較分散。其中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決定》是我國第一個以地方立法形式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做出明確規定的法律文件。在司法實踐中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探索主要體現為黨政主導下的糾紛解決模式嘗試,以上海市長寧區的人民調解和陵縣的司法調解中心為代表。另一種是法院附設ADR機構的經驗模式。主要包括訴前調解模式,訴前委托調解模式和訴調相銜接模式。雖然,這些機制的建立在解決糾紛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我國目前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仍存在諸多不足和問題。
(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立法不完善
除了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關于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決定》的法律文件以外,全國尚無一部統一的法律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予以系統規范。各個地方依靠本地方的法規和實踐經驗進行操作,導致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不系統,不統一并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建設不完備
首先,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配套制度不完備。如司法調解的具體負責部門,實踐操作比較混亂。其次,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適用范圍,基本程序,費用收取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明晰。最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發展不平衡,如注重司法調解從而導致人民調解,行業調解,行政調解等各種調解機制發展不均衡。
四、我國民事訴訟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構建
(一)完善司法ADR
西方國家的司法ADR的構建對我國有很大的啟示。完善我國的司法ADR,筆者認為,首先,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起訴前強制調解制度經驗。我國法律規定的先行調解制度只是名義上的調解,借鑒起訴前強制調解制度實現調解、審判相分離。其次,完善法院調解的配套制度。建立專門的調解法官,實現與審判法官的分離,防止先入為主的思想的滲透,維護司法公正。
(二)完善人民調解制度
首先,提高人民調解員素質。目前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著人民調解員法律素質偏低的問題。為了解決此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加強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和考核,吸收退休法官或其他法律工作者加入人民調解員的隊伍。其次,加強調解過程的程序化運作,保持人民調解員的中立地位,可以借鑒審判中的回避制度,將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調解員排除在調解程序之外。
(三)完善仲裁制度
首先,增強仲裁的權威性。仲裁的權威來自專業評定,但實踐中往往當事人對仲裁員不了解,不信任。筆者認為,仲裁委員會應當聘請優秀的仲裁員,以增強仲裁機構的可信賴度。其次,擴大仲裁的適用范圍,當前我國法律對仲裁規定的范圍較窄而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筆者認為,應當擴大仲裁的適用范圍,只要雙方當事人出于自愿都可以采用仲裁解決糾紛。
(四)完善監督管理和保障工作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是多種制度、規則、體系相協調,統一,完善的過程。因此,應當建立一個從總體上可以協調、掌控、評估、監督的機構設置,綜合治理辦公室作為黨政負責的綜合治理的部門,可以充分有效發揮機構職能,促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高效協調運作完善。
參考文獻:
[1]參見范愉:《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J],《法律適用》2005年第227期,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