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毅
【摘 要】法律講證據,證據的使用在司法實踐活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物證作為證據材料中證明價值較高的一種證據,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但物并非自然而然成為證據,而需要具備成為證據的條件方能成為證據,增強對物成為證的認識有利于提高司法實踐的效率、維護司法的公平和正義,確實保護嫌疑人及受害人的合法權益,還能有效地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提高辦案件的質量,為依法治國提供可靠的保證。
【關鍵詞】證據;物;特性
一、證據
(一)證據的概念與特點
關于證據的定義,根據之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而刑訴法修正案則將此改變為“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對證據的定義進行了新的調整。
根據訴訟活動中證明案件事實的客觀規律,證據應當具有“三性”,才能作為有效的證據,起到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所謂證據的“三性”主要是指以下三種特征:
1.首先,證據必須具有客觀性,是指證據作為已發生的案件事實的客觀遺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現存在。2.其次,證據必須具備關聯性,即是指證據必須與需要證明的案件事實或其他爭議事實具有一定的聯系。換言之,一個證據必須有助于證明案件事實或其他爭議事實,因此關聯性又可以稱為證據的“證明性”。3.最后,證據必須具備合法性.是指提供證據的主體(主要針對人證而言)、證據的形式(主要針對鑒定與現場勘驗筆錄而言)和證據的收集程序或提取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有關規定。
(二)證據的種類
證據的分類,實質是深入研究運用證據的客觀規律,以便提高運用證據查明事實真相的能力。將證據進行分類,即是在理論研究以及實踐中,將證據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類別證據的特點及其運用規律,以便于指導辦案工作。
指法律上規定證據來源表現形式的分類。不屬于法律上規定的證據種類,不能作為證據。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有下列7種:1、物證、書證;2、證人證言;3、被害人陳述;4、被告人供述和辯解;5、鑒定結論;6、勘驗、檢查筆錄;7、視聽資料。中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則把證據分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 隨著證據運用規律逐漸為人們所揭示和認識,也隨著科學技術手段在刑事司法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證據的表現形式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一些新的證據載體被轉化為“法定的證據種類”。刑訴法修正案將證據的法定種類做了適度的擴展,除了將原來的“鑒定結論”改稱為“鑒定意見”以外,還增加了“辨認筆錄”、“偵查實驗筆錄”和“電子數據”等三種新的法定證據形式。
二、物何以為證
(一)物的存在
要論物何以為證,實質上探討的是物要成為證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或者必須滿足的要求。一個物要成為證據,首先必須要確定物的存在,即首先要在現場上發現可疑的痕跡,那些可能成為證據的物品與痕跡等。此處討論的存在的概念,并不是哲學中唯物論里的存在的概念,它包括著兩個方面:一是物具有客觀性,是客觀存在的;二是對于物的能知與可知。
1.客觀性。物具有客觀性,指的是要成為物證對象的物是客觀存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存在區別于哲學上的存在的概念,它是一種實用主義或者說實證主義的一種有限的發現的存在。“存在”亦不“在”。如果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未經過人的認識活動發現,那么這個事物實際上也是不“在”的。而這個經過認識活動的發現,也被要求具有時限,即是一種有限的發現。
對于物的存在的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漸漸從傳統的有限的發展發展為了現在的有限的發展。以對現場為例,隨著技術改革,已經從平面的痕跡物證,延展發展為立體的視頻電子信息及其延展范疇。現場由平面到立體,由一特定區域,延展到了更大的區域。與之相對應的是,現場勘查的內容也極大地得到擴展。現場以及現場勘查內容的擴展,極大地彌補了城市調查訪問工作中的缺陷。城市中的社會群體較為封閉,流動性大,分布立體,使得訪問效果大減,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調查訪問失去了其應有的效用。技術改革中的現場概念的延展則有效地改善了這一問題,使得大中城市中的調查訪問能有效得發揮其應具有的效用。
物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是指物是存在的,而且還要經過人的認識活動去發現。這一發現的過程,對于整個偵查活動的開展,乃至于整個案件的偵破,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我們既要注意培養發現的意識與能力,也要注意研究發現的條件與環境,主要包括發現的技術設施、設備條件以及可疑物證存在的情況以及環境條件,如氣候、人的活動與交通情況等。
2.對存在的可知與能知。物要成為證,首先得確定物的存在;要確定物的存在,不僅要求物具有客觀性,而且要求對存在的可能與能知。一個物要成為證,必須是可知且能知的,例如氣味就不可為證。
物的存在是可知且能知的,就相對地限制了可以作為物證的“物”的范圍。有些物可以成為證,而有些物則不可為證。例如,模具具有同一性,那么同一個模具生產出的同一物品具有同一性,此時它就不能作為物證的“物”。這種限制是相對而抽象的,如何去具體地劃分這個“物”的范圍,則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界限太高,很多與案件有關的痕跡物品都被排除在外,對于案件的偵查與審判產生了較大的阻力;界限太低,物證自身的證明力與證據力無法保證,審判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都將受到影響。
(二)物的關聯性
物要成為證,首先在確定了物的存在,其次則需要確定物與有關人、事、物的關聯性。即在現場發現了可疑痕跡,進而去確定其是否與本案有關。在尋找物與關鍵的關聯性時,我們要注意處理以下幾個問題:物及其他證的關聯模式,關聯的形式,認識與確定關聯的途徑,以及關聯的狀況。首先,物及其他證的關聯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表述。客體,主要指人或事、事件或者案件。結構要素,則主要包括人、物、時間、空間、經過、結果、原因等。經過一定的方式,如物質交換理論或者信息交換與轉移的理論,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體,如記憶、物質痕跡等等。人的記憶可以形成供述、證言與轉述;物質物品與痕跡,則可能形成物證與書證;視聽資料可能形成視聽資料證據,而電子數據則可能形成電子數據證據。所有證據相互印證,形成體系。遵循上述的關聯模式,我們可以總結出物與案件的關聯形式主要有時間關聯、空間關聯、方式關聯以及結果關聯。我們可以通過直接記錄、辨認、鑒定以及實驗等方式去認識以及確定物與案件的關聯情況。
(三)合法性
在確定了物是客觀存在的,物與案件具有關聯性之后,還必須確定物的合法性。“證據合法性又叫證據的可采性即證據必須被法律所允許,可用于證明案件事實,它要求證據及其取得要符合法律規定,它是證據的重要特征之一。” 證據是查明案件事實的根據,所以,證據本身必須真實可靠。合法性,是指證據只能由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察 人員和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進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審查認定。由此可見,證據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運用證據主體要合法,每個證據來源的程序要合法,證據必須具有合法形式,證據必須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證據的合法性是證據客觀性和相關性的重要保證,也是證據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及草案說明,中國人大網,2011-8-30
[2]傅政華.物證技術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10
[3]張軍主.刑事證據規則理解與適用.法律出版社2010.41
[4]習榮華.比較刑事訴訟法各論 [M].臺灣:臺灣漢林出版社, 198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