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
【摘 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內部財務控制,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影響到單位整體運營管理的效益;但目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完善和落實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從增強內控意識,健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強化預算控制,健全內部審計等入手逐步強化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以推進事業單位的發展。
【關鍵詞】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與措施
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是內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為了保護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控制財務風險, 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及單位經營管理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防止經濟犯罪的有效管理手段,是新時期加強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客觀要求。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對提高運營管理的效益與效率,實現經營管理目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提升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我國事業單位實行內部控制的現狀
(一)部分單位內控意識相對薄弱
主要表現在許多事業單位領導缺乏內部控制知識,在思想上對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現實必要性的認識不到位,抱著無所謂態度。有的單位領導錯誤地將財政的部門預算控制等同于內部控制,認為有了部門預算就無所謂內部控制體系了。在實際工作中,甚至有許多單位負責人把財會部門當成“錢袋子”,會計人員僅僅扮演“付款員”的角色。
(二)尚未建立完整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從理論上看,各類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僅僅局限于會計領域,原則性、操作性不強。這使得內控制度只是散見于單位的相關文件和辦法中,尚未形成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的整體框架。
實踐中,內部控制環境松懈。大多數單位仍處于傳統的經驗型管理,習慣于行政指揮,輕視內部控制,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學的管理辦法。會計內控制度的基礎十分薄弱,在工作中遇到具體問題,以強調靈活性為由而不按規定程序辦理,使會計內控制度失去了應有的嚴肅性。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學性、系統性,且執行不力
一是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單位即使制定了內部控制制度,但不夠科學、不夠完善,內容零散,尚未形成覆蓋經營活動的各階段、各部門、各環節的控制系統。二是“有章不循”現象普遍存在。有些單位僅僅限于文件,流于形式,沒有切實有效地貫徹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又如有的單位領導凌駕于內部控制制度之上,經常使用例外原則,或忽視內部控制是一種業務運作過程中環環相扣、監督制約的動態機制,往往以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領導“一支筆”審批情況比較嚴重,只要通過相應審批人員簽字同意,會計人員就予以報銷。
(四)財務控制不合理
財務制度混亂,一是,預算資金項目不詳細,使用缺乏計劃性,年度預算執行不嚴格,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不能使有限的資金使用在刀刃上,有時還導致使用超支影響事業發展;二是,收支管理不嚴,任意擴大開支標準和開支范圍,對項目資金的使用未能做到專款專用,存在一些巧立名目、擠占資金、挪作他用的問題;三是,財產管理不嚴,由于事業單位在會計上沒有成本核算要求,因此輕視了實物資產管理,如購買低值易耗品,直接作支出,不入財產賬,領用不辦理手續,又缺乏應有的財產清查制度,使這部分財產無賬無實。
二、推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措施
(一)增進內部控制意識,科學劃分權責,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
首先要加強對實施內部控制法律法規的宣傳學習,增強全體工作人員內部控制意識,尤其是對領導干部必須不斷增進貫徹實施的自覺性,并列入上級對其述廉、述勤、述法的職責考核的重要內容。其次,是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 合理的組織機構是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的先決條件。合理的組織機構必須以執行完成、經費供應、保障職能為使命,具有清晰的職位層次順序、通暢的意見溝通渠道、有效的協調與合作體系。內控組織的機構設立和權限劃分應與經費管理體制、財務業務流程相適應,既有利于實現專業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起到相互檢查與制約、防止和糾正錯弊的作用。構建組織結構,要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公開原則,要增加結構的“透明度”,使組織結構的職責準確無誤地公布于眾,以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運行效率,保證內部控制的運行方向;二是牽制原則,分離不相容的崗位;三是效能原則,即在業務循環過程中,既要保證結果或實體意義上的公正,又要考慮運行的效率,否則,會由于內部信息傳遞不及時而導致對外部信息反映遲緩,貽誤發展機遇。第三、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設計內部控制制度不是某個人或部門的事情,需要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參加,各部門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經過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
(二)加強單位內控制度建設,建立內部控制框架體系,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
首先,要明確規定處理各種經濟業務的職責分工和程序方法,明確資產記錄與保管的分工,明確規定保證會計憑證和會計記錄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要求,明確規定建立財產清查盤點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并嚴格實施單位“財會制度”、“資金審批制度”、“財務收支管理制度”、“財產物資保管制度”、“票據管理制度”。其次,在此基礎上要對內部控制制度施以恰當的監督,建立和完善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并由專門機構或指定專門人員具體負責內部控制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同時賦予他們一定的獨立權限以確保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第三、以物資控制系統為例,將涉及請購、請購審批、計劃、計劃審批、詢價、確定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合同審計、采購、驗收、入庫、倉庫管理、付款審批、付款審核、付款15個崗位都納入績效能考核體系,每個環節度要自覺把關、實施崗位責任制。設立易于被公眾了解和掌握的有文字說明方式和流程圖。有了好的制度,領導要嚴格帶頭執行,要對職工的執行情況進行獎懲,使內部控制制度真正有效運行。
(三)增強會計基礎工作,強化內部會計控制
(1)加強授權控制
明確各職能部門授權批準范圍、權限、程序、責任等,確保事業單位權責分明,管理科學。其中必須確定不相容崗位,對崗位進行分析,確定不相容崗位。職責分工是內部控制的基礎。對于不相容崗位,應安排不同的人員擔任,以起到相互牽制、相互制約。
(2)要加強預算控制
預算管理是事業單位管理的核心,貫穿整個單位的業務活動。加強預算管理主要體現在編制與執行環節。根據預算控制支出與成本,實行分管范圍內“一支筆”審批原則,財務部門要嚴格按批準后的預算和專項資金支出計劃執行。預算和計劃以外的開支或需臨時調整的支出,按審批權限規定由領導集體討論決定或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執行。
(3)加強財務管理
鑒別關鍵控制點,確定控制措施。 實現會計目標,主要是控制關鍵點和容易發生偏差的環節,通常稱為控制環節或控制點。控制點按其發揮作用的程度而論,可以分為關鍵控制點和一般控制點。在業務處理過程中發揮作用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甚至決定全局的控制點,對于保證整個業務活動控制目標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即為關鍵控制點。要把握住關鍵部位,審批程序、資金調度、交接手續、電腦操作密碼等;要管好關鍵物件,如重要的發票、銀行票據、印鑒等;要控制住關鍵工作崗位如:現金、銀行出納、收支事項及憑證的核準、實物負責人等。
(四)加強會計人員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后續教育工作,特別注重其職業道德及法規意識培養,在單位的內部控制中,內部審計人員的地位非比尋常,重點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選派業務素質較好的內審人員外出進修,培訓等方法,以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全面提高他們的思想素養,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同時積極吸收經濟、會計、法律等相關專業人才或復合型人才加入到審計隊伍,為有效地開展內審業務提供保障。
三、結束語
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事業單位不但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還要在實踐中有效實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范財務風險,保證事業單位財產的安全和完整,一套操作性強、系統完整、規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其有效實施無疑會促使經營管理登上一個新臺階并促進事業單位的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凡利.《內部會計控制與全面預算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06)
[2]陳漢文.《會計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9(05)
[3]丁仕斌.《淺析事業單位控制環境特點及其優化建議》.商業會計.2009(03.)
[4]蔡海燕.《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問題和對策》.時代經貿.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