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星
【摘 要】大學生站在從學校到職場重要的轉換平臺上,投身社會、接觸社會、感知社會、服務社會是大學生社會屬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四進社區”活動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融合度的有效途徑,通過“校地共建”協議的方式,達到一種學校與社區,大學生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形成高度的社會融合度,讓社會責任深深烙印在大學生的心中。本文以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大學生“四進社區”活動的情況介紹、特色內容、重要意義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四進社區;大學生;社會融合度
一、大學生“四進社區”活動的情況介紹
大學生站在從學校到職場重要的轉換平臺上,投身社會、接觸社會、感知社會、服務社會是大學生社會屬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四進社區”活動即科教、文體、法律、衛生進社區,是當代大學生運用知識、施展才華、實踐成才的好課堂,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時尚,體現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深刻內涵。“四進社區”活動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融合度的有效途徑,所謂社會融合度,指的是社會成員之間建立一種積極的情感溝通和成果的分享,實現一種和諧的氛圍。大學生志愿者是“四進社區”的主要力量,通過“校地共建”協議的方式,達到一種學校與社區,大學生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形成高度的社會融合度,讓社會責任深深烙印在大學生的心中。
2007年下半年開始,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以“扶貧幫困、愛心義教、環保宣傳、政策解讀、法律咨詢”等為主要形式,與株洲市23個社區多次開展了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保證活動的完整性并建立長效機制,我們同社區簽訂《校地共建協議書》,建立“校地共建”社區志愿者工作站,我院大學生在社區掛職鍛煉,參與社區日常工作,通過廣泛開展社區調研活動隨時了解和掌握社區居民群眾的各種援助需要和結對幫扶信息,并及時做好整理與登記匯總。
二、大學生“四進社區”活動彰顯特色內容
(一)關愛農民工子女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部分家庭陸續走上外出打工、經商的行列,這部分遠離父母的孩子便成為了這個城市的一個特別群體,如果沒有一個健康和諧的優良環境,勢必影響他們每一步成長。正因為如此,大學生們通過義務家教、節假日出行、捐助書籍和學習用品、定期交流等方式盡已所能地為這些孩子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的發展營造良好氛圍,針對其在校學習情況、生活環境、行為習慣等,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成為孩子們的“第二監護人”。活動中,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們這樣寫到:“我第一次到吳展元小朋友家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會是這種的狀況,雖然我有思想準備,但它與我想象中的仍然相差好遠,事實就是如此,就算它是如此的殘酷,我們也得接受。他母親因為癌癥過世了,父親因為欠債常年在外不敢回家,我不知道這樣一個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在株洲這樣的城市是如何生活下去的。而我們能給予的,就是擁有一顆愛心。”
(二)關愛困難家庭,關愛空巢、孤寡老人
關愛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應該從社會的每一個人做起。對老人們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撫慰,比如:只是陪他們逛逛菜市場,聽他們講積攢了一輩子的故事,或者過一個并不隆重,但熱熱鬧鬧的生日。
石峰區清水塘街道湘天橋社區,有這樣一位老人,沒有工資收入,患有癌癥,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在工作中不幸被硫酸燒傷,目前在火炬物業做保安。女兒共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身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為挽救他的生命不得已生了第二個女兒換臍帶血,全家的生活全靠其老公的工資維持,其生活條件可想而知。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在走訪湘天橋社區時了解到了這個情況,主動要求到老人家中,進行多對一的關愛活動,利用周末時間為老人打掃房間,陪老人聊天,為老人表演節目。
大學生們用愛心去溫暖,讓社區的老人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為構建平安和諧社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各類知識宣講及法律咨詢
從2007年起,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們先后進入社區進行了創交通模范城市宣傳,創國家衛生城市,創文明城市,株洲市“兩型社會建設”等活動的宣傳。其中以“保護湘江母親河”為主題系列活動如火如荼,包括:社區簽名活動,母親河現狀調查報告,發放傳單,勸導社區不文明行為等。號召與發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湘江母親河。
通過講解防震防災知識、宣傳災難發生時自救措施、舉辦防震減災圖畫展、幫助社區出防震減災宣傳板等,使社區居民更加了解了防震防災的基本知識,提高了社區居民應對突發災難的能力。
通過舉辦法制宣傳教育,組織義務法律咨詢活動,參與社區人口普查等活動,在社區居民中宣傳和普及法律知識,進一步促進了社區的和諧、安定。
(四)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
大學生們利用節假日和傳統節日進社區,以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書法、魔術、街舞、民族舞表演,紅歌演唱會等,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活躍社區的文化氛圍。
三、大學生“四進社區”活動重要意義
(一)“四進社區”活動提升大學生社會融合度
社區是整個社會最基層的組織,是大學生未來工作、生活和休憩的場所。社區是由不同階層、不同人群所構成的,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社會需求和價值取向。大學生不能生活在真空環境中,在他們步入職場之前,學校有目標、有計劃、分步驟的安排大學生主動去接觸社會、感知社會和服務社會。從感知方面是要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融合度。
(二)“四進社區”活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大學生參與“四進社區”活動,一方面會接受到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同時不可避免的會接受到一些消極的、悲觀的和錯誤的人生價值觀念,篩選和過濾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糟粕,需要學校在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正確的啟發和引導,讓參與者不迷失方向,按照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四進社區”活動展現大學生才能,激發勤奮好學的動機
“四進社區”活動為大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現聰明才智的平臺。“四進社區”活動為大學生量身定制了科教、文體、法律、衛生等社會服務項目。讓具有不同愛好、特長、興趣和不同性格類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者,都有展現才華的機會。在活動中,他們能深刻體驗到奉獻社會的成就感,參與活動的集體榮譽感,找到與社會需求的差距,激發強烈的勤奮好學動機。
(四)“四進社區”活動注重可操作性,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四進社區”活動是學校教書育人系統工程的一個內容,它涵蓋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辦學特色等內容。根據我院的辦學宗旨、辦學方向和辦學特色,在組織“四進社區”活動時,充分考慮了教學、學生情況、學生管理、地方社區等情況,認為將科技、文體、法律、衛生這四個內容作為主題,符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具體實施的環節上,制定完善的目標、計劃、實施、總結、反饋的方案,確保活動的有序性、持續性和有效性。